神奈川大規模殺人案》日本學者:外人眼中的好青年 心中也有深不可測的孤獨

2016-07-26 14:27

? 人氣

日本警方在「津久井山百合園」附近拉起封鎖線。(美聯社)

日本警方在「津久井山百合園」附近拉起封鎖線。(美聯社)

26日凌晨,日本神奈川縣一家公立身心障礙人士安養機構遭人持刀闖入,造成至少19死26重傷,兇手植松聖為該機構的離職員工。他在投案後放話:「殘障什麼的,不存在最好」,但附近鄰居多稱植松聖為人開朗謙遜,警方則透露他先前去眾議院議長官邸為障礙者遞交陳情書,希望「讓他們可以安樂死」,種種相互矛盾的行徑引人疑惑。長期研究犯罪事件的專家學者在事發後公開撰文,解析大量殺人者的心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出自扭曲正義感、不畏死、手段殘酷

新潟青陵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碓井真史分析,會犯下大規模殺人案的多數犯罪者,都不是著眼於金錢或是自身利益。即便同為大規模殺人犯,連續殺人犯會精心設計犯罪手法以防被逮,但是一次帶走多條人命的殺人者則完全不同,他們不躲不逃,不會去規劃後續逃亡路徑,也不隱藏面孔,而是堂而皇之地在眾人面前犯案,因為他們的行為是出於孤獨和絕望、想要讓一切完結的心理。

蒐證人員在「津久井山百合園」出入,搜集植松聖的犯罪證據。(美聯社)
蒐證人員在「津久井山百合園」出入,搜集植松聖的犯罪證據。(美聯社)

碓井真史說,這種大量殺人者主觀上通常都具有一種「扭曲的正義」,用來讓自己的行為正當化。他們有自以為是的正義感、不畏死,所以這種人的犯行容易傾向大規模、手段殘酷。在歐美國家槍手多半被當場擊斃,但在日本多半以現行犯逮補,也有兇手犯後自殺或投案的往例。

既孤獨又絕望  自我否定觸發破壞衝動

事發後綜觀各家日媒報導,不乏「態度謙遜的好青年」、「喜歡小孩」等等附近居民對兇手的正面讚許,但另一方面又傳出兇手曾經對設施入住者怒罵、施暴,最終被解僱。碓井指出,如果一個人陷入強烈的自我否定,這種心態有可能會轉化為對於他者的否定,甚至是破壞衝動。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7周年時,民眾到現場獻花悼念死難者。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兇手加藤智大,他在犯罪時被拍下的影像。

碓井以日本秋葉原2008年的無差別殺人事件為例,兇嫌本來被媒體描述為孤獨青年,但後來又有報導說他平常會和朋友聚餐喝酒。由此可知會犯下大規模血案的人不是傳統上認知的孤僻性格,而是和常人一樣有人際交往。碓井表示,即使是別人眼中的「好青年」,有時候內心深處仍會存在孤獨與絕望。尤其現代社會當中,很多人善於在外表現得開朗活潑,但不知道怎麼表達內在的負面情緒,於是憤怒和恨意累積在心中反覆翻攪醞釀,日漸加深擴大。

【延伸閱讀】秋葉原殺人事件7周年 日民眾獻花悼念

死刑擋不住極端殺人者 製造人際溝通才是解決之道

反過來說,如果身邊有人可以討論、接納,讓當事人透過社會容許的正常管道去發洩,就能防止憤怒和恨意一次爆發。世界各地的大規模殺人事件頻傳,碓井擔心相關報導將進一步刺激這些「預備軍犯罪」,進而釀成下一波憾事。

【延伸閱讀】伊斯蘭國承認涉案》敘利亞難民成自殺炸彈客 德國南部露天音樂會1死12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