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經濟部旗下國營事業公布上半年營運成績,台電再次成為唯一虧損企業,上半年大虧297億元,這不會是「最後的苦難」,因為「更痛」的在後面;只要蔡政府繼續執政也繼續推動綠營能源政策,未來虧損沒有最差、只有更差;至於民眾,大概也難逃電價漲與空污增的雙重苦難。
從盈虧角度看,台電是一家非常特別的公司;某個角度而言,這是一家必然且可永遠有盈餘的企業,因為從發電到輸配電,除了發電有幾家民營電廠外,台電是百分之百的壟斷企業,甚至法令也保障其獲利率,要虧也難。
但換個角度看,這是一家總是難逃虧損的企業,因為近百分之百公營、又是必然接受政府監管的公用事業,費率調整不是台電愛調就調,而是由費率委員(其實就是政府)決定。不必懷疑,民選體制下的政府與官員,總是有壓低費率、討好民眾的傾向,寧可要台電吞虧損、最終讓國庫埋單,也不願激起民眾對漲電價的不滿。因此,時常因「政治考量」而要吞虧損。
台電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打擺子,當年扁朝的「油電凍漲」政策,就讓台電吞下千億虧損;蔡英文在競選推銷其全面廢核的能源政策時,曾說過不缺電、電價不漲,而其能源政策最被質疑之處是會造成電價大漲,因此蔡政府也是極力壓制電價,寧可「作帳」美化台電財報,也不願調漲電價被民眾罵─去年台電應該是虧損81億,但拿電價穩定基金挹注後就變有盈餘。
不過,這種美化財報方式會越來越「辛苦」,依照趨勢看,即使國際燃料價格不變,台電虧損也是只會越來越高,政府要「作帳」的難度更高、更辛苦,電價穩定基金也會越來越少。因為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就是一心一意要用那些「貴森森」的發電方式,電價不漲則台電虧損必然上揚,而且現在都尚未到高峰。
單純以發電成本計,核電成本最低,核一已停止營運進入除役階段,依照蔡政府的政策,核二、核三在2025年之前都會除役,因此一個供電占超過1成、且發電成本最低的電廠要結束了。而目前發電比重超過45%(去年的數字是46%)的煤電,成本也算是較低,不過,依照政策未來占比要降到30%。
要增加替代核電與煤電的天然氣發電與綠電,氣電去年占的比重是35%,未來要提高到50%;綠電現在占比在5%左右,未來要增加到20%。綠電與氣電成本比核電、煤電高出不是幾成來計算,是用幾倍來計算。除非未來非常幸運,碰上全球燃料(主要是天然氣)價格大跌,否則,台電虧損還會持續擴大,因為蔡政府能源政策的結構,是非常「堅定」又明確的往價格高移動,最貴的綠電尚未大規模加入就如此,未來的慘烈可想而知。
當然,台電未來要繼續承受虧損持續擴大的苦難,但其脫困方式就是把台電的苦難「移交」給全體民眾承受,充份反映成本、漲足電價,讓台電的苦難變民眾的苦難。經濟部其實已經告訴我們未來可能的苦難有多大─2025年電價較2017年上漲幅度預估為33%,但學者專家多認為此數字低估了。
不過,蔡政府要「移交」給民眾的苦難不止於電價上漲而已,還有空污惡化。大部份人可能未注意到全台火電廠機組持續增加一事:上周環評通過高雄興達電廠增加3組天然氣發電機組,雖然號稱替代原有煤電機組,但問題是煤電機組留下當「備用」;還有4月環評通過運轉45年的大林電廠5號燃氣機組延後除役。至於更早的大潭電廠增機組、協和電廠延除役…..等,當然,更不能忽略增加中的民營火力電廠計劃。
無論蔡政府要如何吹噓「乾淨的煤」、甚至把天然氣發電說成綠電,實情則是火電就是火電,空污與排放都逃不掉。全台火電廠一直增,說要溫室氣體減量、空污整治,其實都甭提甭想了,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難有成效。
只要蔡政府繼續執政、繼續推動其問題百出的能源政策,民眾終究難逃電價漲、空污增的雙重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