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後驚魂未定的尼斯以及周邊城鎮採取多項措施亡羊補牢,「布基尼」就在這時有點莫名其妙地躍上檯面,政府以「宗教色彩濃厚、影響公共秩序、違背政教分離原則」為由,禁止女性(可想而知絕大多數是穆斯林女性)在海灘穿著「具有挑釁意味」的「布基尼」,違者最高可罰38歐元(新台幣1350元)。
Funny the feminists deffending the burkini when it represents more oppression of women pic.twitter.com/CWAdSXd5Fe
— orli sagi (@SagiOrli) August 30, 2016
換言之,在法國這個標榜「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家,一位不願在海沙灘上赤身露體、但仍想親近大海、因此穿著包覆式泳裝的女子(還不一定是穆斯林),可能是少女,可能是媽媽,可能是老太太,都會被視為挑釁、被視為威脅,必須取締、必須懲罰。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美國種族隔離時期,因為「拒絕讓座給白人」而遭到白人警察逮捕、因此成為民權運動傳奇人物的那位黑人女士帕克斯(Rosa Parks)。
French mayors are still cracking down on the burkini after a court said the ban was illegalhttps://t.co/12S0jawLkU pic.twitter.com/mgAEGfZq7L
— BuzzFeed UK (@BuzzFeedUK) August 30, 2016
儘管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已經作出「禁令無效」的判決,但是反「布基尼」勢力並不打算放棄這場「泳裝之戰」,努力將焦點從「宰制女性身體」、「打壓個人自由」轉移到「確保法國世俗體制」,國會很有可能讓禁令入法,戰線勢必會延長。
法國明年將舉行總統選舉,(極)右派參選人如「民族陣線」(FN)主席勒潘(Marine Le Pen)、前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都對「布基尼」深惡痛絕。而且不僅是右派,前述撻伐「布基尼」的總理瓦爾屬於左派社會黨(PS);同屬社會黨、聲望低迷的現任總統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根本不敢表態。
恐怖攻擊的確讓法國創鉅痛深,一定程度的政教分離的確有其必要。但是反恐不應以剝奪個人自由為代價,不應以短線作法埋下長期隱憂;政教分離不能做為打壓宗教、排斥少數的藉口。
一個必須出動警察在海灘上取締女性泳裝穿著的社會,不會是一個更加安全、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