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是目前為止中國有關姓氏收錄最為全面的辭書。然而,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的張顯成研究發現,在20年前出土的長沙走馬樓吳簡中,存在15個姓氏並未被這兩部大型語文辭書收錄。
張顯成日前在長沙舉行的「紀念走馬樓三國吳簡發現二十周年長沙簡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交了這個學術成果。20世紀以來,中國出土了大量簡帛材料,其中不乏像「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這樣具有豐富內容和重要語料價值的材料。
據張顯成介紹,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構成的主體是孫吳時期各式帳本和名冊,主要有吏民們佃種土地數量以及每年繳納的賦稅記錄、吏民戶籍、師佐戶籍等。 經過全面整理,張顯成發現,在已刊佈的吳簡中數以千計的人名裡,有15個姓氏均未 被《漢語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收錄。它們分別是:丞、睾、宙、棋、業、敉、掶、忩、粻、蓴、蔦、給、繼、這、誦。
張顯成認為,這些姓氏可能與古代湖南長沙地區蠻漢混居有關,但也不排除有些姓是當時居住在此的少數民族的姓氏。不過,根據整個姓氏的名稱來看,他認為:「這些姓氏更像漢姓,蠻夷之姓色彩反倒不明顯。」張顯成表示,在吳簡中出現的這些姓氏,無論是對辭書編纂,還是對姓名文化研究以 及中國史的有關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走馬樓三國吳簡(又稱「走馬樓簡牘」)1996年在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數量高達10多萬片,多達200多萬字,這批簡犢包括木簡、竹簡、木牘、簽牌和封檢等,上有三國吳嘉禾元年(西元232年)至嘉禾六年(西元238年)的年號。出土簡牘呈灰棕色或黃褐色,字體工整、隸中帶楷。其內容可大致分為經濟券、司法文書、民籍、賬簿及名刺、官刺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