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製品是現代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人類喝牛奶的歷史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英國考古團隊日前透過質譜分析法,在史前時代人類骨骸的牙齒上發現乳蛋白質,證明人類早在距今6000年前就開始飲用牛奶或食用乳製品,研究更指出,人類的老祖宗當時可能會把生乳加工為起司、優格等發酵乳製品,以減少乳糖不耐帶來的影響。
埋藏在牙菌斑中的秘密
這篇研究9日發表於《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研究團隊從7名橫跨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中期的人類骨骸的牙齒上刮取牙菌斑樣本,分離牙垢上不同成分後,再使用質譜法進行分析,檢測出牙菌斑內含有β-乳球蛋白(beta-lactoglobulin),這也是迄今發現人類食用或飲用乳製品的最早直接證據。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本文共同作者、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考古學教授查爾頓(Sophy Charlton)說法指出,蛋白質體分析是一門新技術,先前使用相同方法進行的分析,研究的都是歷史時期的遺跡,本次是首次應用於史前遺跡上。
用於檢測的人類遺骸分別來自英格蘭西南部的漢柏頓山(Hambledon Hill)遺址、黑澤爾頓北部(Hazleton North)遺址,以及英格蘭東部的班柏里巷(Banbury Lane)遺址,這群新石器時代先民,生活在距今約6000至4400年前,除了從事農耕,也開始發展畜牧,馴養牛、豬、綿羊等動物。而在漢柏頓山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中,高達4分之1含有乳脂成分,也表明乳製品在居民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為克服乳糖不耐 老祖宗把牛奶做成起司?
在台灣,許多人受乳糖不耐症狀所苦,只要喝牛奶或食用乳製品就會引發噁心、腹瀉等症狀,這是由於人體內乳糖酶的量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不再像嬰兒時期具備消化乳糖的能力。BBC指出,雖然現代歐洲人多數發展出「乳糖耐受性」,在成年後仍可以順利消化乳製品中的乳糖成分,但這樣的基因突變現象到了青銅器時代才出現。也就是說,這群新石器時代的老祖宗雖然已經開始喝牛奶,卻忍受著乳糖不耐帶來的不適感。
Neolithic farmers in Britain were consuming milk long before the spread of lactase persistence. From research by @SophyCharlton et al. https://t.co/udZY9htCGR
— Paul Rincon (@rincon_p) September 10, 2019
查爾頓說,當時的人類可能會限制自己飲用牛奶的量,藉此緩解乳糖不耐症狀,但她認為另一種解釋更加合理:「如果把生乳加工成起司、優格或其他發酵乳製品,能夠降低乳糖含量,讓人類更容易消化,我推測他們當時會對牛奶進行加工。」查爾頓指出,在新石器遺址陶器中發現的殘留乳脂成分似乎經過加熱,這也與團隊提出的「加工說」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