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賺TRF錢財之歐美國家上手銀行協同反制,歐美商會對於金管會要求銀行應盡速與投資人和解之舉措,似乎有意見,或認過度干涉金融自由化。甚至於,還有所謂財金專家也表示意見,若非投資人貪婪,插手自己不理解的商品,不會有今日的重大損失。乍聽之下頭頭是道,惟仔細分析多數TRF的銷售過程,已不僅僅是不當銷售的問題,而是嚴重違法犯紀的行為,違什麼法?最起碼存在財務報表造假、違法授信等犯罪行為,金管會或檢調難道不知道這些事嗎?當然知道,如果認真辦下去,真的會動搖國本,所以從年初成立金融評議中心的調處,到近日希望銀行盡速解決問題或是仲裁等,都是緩和的作法。
金管會若下了猛藥,把真相全給挖了出來,再依法處罰,可會引起金融大風暴,這些都是銀行與金管會所不樂見的。可是,對於有爭議的案件,銀行還是在觀望,認為以拖待變就可以化解自身責任,才會惹惱金管會。
況且,猛藥都還未下,就引發如此大的反彈,TRF風暴問題嚴重性,絕非新政府得以輕忽。因此,不分藍綠立法委員對於TRF風暴的關注,不過是在找回失落的正義,與政治力介入根本搭不上關係。金管會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忙於處理歐美各國以金融創新為幌子所造成的問題,沒想到,這些戕害台灣中小企業的上手銀行好朋友,卻跑出來講東講西,可說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治絲益棼。
回歸前述,客戶對於人民幣毫無需求,為何銀行會去說服他們購買人民幣TRF?利之所趨,金融紀律完全沒看在眼裡,未善盡風險告知有義務,沒有對客戶的適格性作真正的評估,一堆造假的文件。簡言之,為求獲利無所不用其極,才會演變成今天的局勢。台灣有點錢的中小企業為數不少,但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毫無概念,因此成為被推介的好對象,多數又不符合購買TRF的資格。
然而,TRF銷售利潤豐厚,銀行上上下下齊心一條,透過各種行銷手法,請客戶吃飯、出國旅遊、佯稱自己整年業績就要靠客戶等等術語,讓客戶降下心防,忘記當年連動債等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禍害,開始向銀行承做TRF。起初幾期,還可能透過給點權利金讓客戶覺得有賺頭,也相信銀行推介人員所謂人民幣必漲、TRF保本之類的謊言,或是虧損後以新補舊的方式,造成越買越多。
問題最大的,當然就是一條龍的銷售模式,原本自然人不得交易此類商品,銀行承辦人會創造自然人符合購買資格,協助設立境外公司或是編製假財報等等,不一而足。銀行承辦人慫恿或協助下,開設國外紙上公司承作此商品,並以國內的資產或公司當保證。一旦人民幣因匯率波動大跌,銀行開始收網,客戶資產全遭查封,才發現TRF竟是一個獲利有限、理論風險無限的毒藥,哭天搶地,抱怨為何銀行一開始都沒告知這些風險?銀行僅說白紙黑紙,抗辯都有說明,變成各說各話的無止盡糾葛。熟知詳情者皆知,形式合規的白紙黑字,都不見得是真相。許多有爭議的案例,白紙黑字只不過是形式上的東西,本質上的風險告知或是客戶適格性,全都有問題,套句時下流行語,銀行根本都沒有作好「KYC, Know Your Custo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