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面:傳統金融業與醫療行業在決策權這件事上「論資排輩」,驚人地相似。雖然年輕交易員敢賭狂賺的消息一直是財經傳媒津津樂道的金融八卦,從全球觀點來看,這些多是小概率事件。流連忘返的賭客終有撞上黑天鵝自爆的時刻。雖然金融危機是否有遍歷性(ergodicity)仍是未決問題,金融界的老行尊被認定為經歷過夠多次市場波動洗禮,所以能夠善用經驗法則來協助金融機構趨吉避凶,彷彿病患先驗地判定老醫生因為資格老、經驗足,所以治病更不容易出錯一樣,已經成為金融體制運作的假設之一。在面對未知的風險時,由於金融業激勵機制的設計鼓勵槓桿他人的錢追求短期獲利,而飽經風霜的老前輩已經養尊處優,在權衡得失後往往選擇小心行事,在決策流程中形成了制衡。但經驗法則只能建立在穩定的因果關係之上,對本質上屬於複雜系統的金融市場而言,源自量子物理的測不準原理所彰顯的思維範式,因為在前提假設上就接受了系統內稟的不確定性,反而比源自古典物理「秋水文章不染塵」的宇宙觀更為適合作為決策基礎。這種思維的特點,就是必須要能充分認識,無論「1 + 1 = 2」在數學上如何不證自明,數字背後所要描述的現象從來就不是亙古不變的定律。金融市場中唯一不變的就是市場一直在變。過去的經驗不一定能克服未來的考驗。資格老、官位大不一定錶就比較準,當錶本身就無法準,且市場對時間的感知以及相應的風險管理舉措,都超過習慣於線性思維的決策者所能預期與認識的範圍時,盲目地讓總結某些不見得具代表性的教訓所導出的經驗法則有類似於「1 + 1 = 2」數學定律的地位,而不是利用廣泛搜集大數據,不含先驗假設地檢驗大數據之間浮現的相關性與其解釋預測力後,再進行決策,其實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傲慢。
從這三個面向來理解區塊鏈科技對金融創新與全球金融業的重要性,可以得出一個大膽假設:全球金融業因為互聯網資訊科技的快速演進,正在經歷一場從經驗法則到數學規律到數據驅動的範式轉移。在這個轉移過程中,區塊鏈不一定是歷史進程的結論,但應該是必經的段落。如世界經濟論壇於2016年出版的關於區塊鏈科技對金融業衝擊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二戰後每次資訊科技革新的里程碑之後,都伴隨著金融業服務模式的全面升級。移動互聯網、生物辨識、雲計算、機器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等等,都是已經存在多年,但尚未被充分整合到金融基礎建設之中的重要技術。整合這些技術所需的資源與時機,已經成熟。
區塊鏈之所以重要,除了其不可磨滅、不可否認、不受任意干預的多中心化技術特性,就是其基於密碼學的基礎架構,有機會讓金融界關於投資、營運與監理的各項決策,能夠透過一個互聯互通的底層數據交換基礎建設,讓金融市場的參與者能夠更誠實、謙卑、客觀地面對充滿未知風險的真實世界,有系統地權衡得失並採取行動。在範式轉移的過程中,人的角色或許會被限縮,但那主要是在處理重複性工作的層面上,對已經透過區塊鏈認證過後的大數據如何研判,如何策略佈局,至少在金融的場域中,還是(暫時)遠比圍棋與西洋棋要更難為人工智能所超越的人類能力。
區塊鏈多中心化的架構,讓有技術與理念的人民可以利用數位貨幣與智能合約在既有互聯網通訊協定的基礎上,開啟許多新的維度。每個新維度所開啟的空間,可以看成是人類自由思想、自在徜徉的小宇宙。只要人類心靈可以存取這個小宇宙的資源,或是藉由這個小宇宙傳遞訊息,並且享有選擇記憶與遺忘的主控權,將會對所有追求權力極大化的政府與政客構成超主權、超國界的制衡力量。這股制衡力量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要強大的運算能力,以及更開闊的思維心態與組織架構。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一群奠基於區塊鏈多中心化範式的程式協助金融市場參與者不被華爾街數學所蒙蔽,但這樣一個美麗新世界當中的程式開發主導力量,或許是比華爾街銀行家更小撮的一群人。他們也許不會比民選政府官員更不可信,卻不見得比資安駭客更不可控。如何問責於這些有能力操縱金融科技的強者,將是愈發受大數據驅動的全球金融業必須及早面對的關鍵問題。
*作者為旅居香港的金融觀察家與專業投資人,源鉑資本(Kyber Capital)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