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選舉中,AfD分別以25.3%及19.9%的得票率成為德東薩克森邦(Sachsen)和布蘭登堡邦(Brandenburg)的最高票政黨,但AfD在德國全境的平均得票率僅11%。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後,推特上出現大量「#我們東部人」(#WirimOsten)的標籤,試圖以區域差異來解釋前東德地區的人民及其政治選擇。
社民黨學者倡議「東部人保障名額」
右傾的選舉結果以及東部人以區域差異來合理化「票投AfD」的行為,在社民黨(SPD)學者希德布朗(Frauke Hildebrandt)眼中,相當令人憂心。在過去幾年,希德布朗見證了自己的家鄉布蘭登堡(Brandenburg)如何變得越來越排外,教區的牧師甚至公然仇視穆斯林。
這位專攻幼兒教育的波茨坦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 Potsdam)教授開始進行研究,並發現儘管出身自東德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當上了總理,東德人卻幾少躋身社會的領導階層。儘管這樣的情緒始於2015年的敘利亞難民危機,希德布朗認為仇恨的種子扎根於更深層的土壤──德東與德西間的不平等,她告訴《大西洋月刊》:「我很快就弄清楚,大家仍然覺得自己受到壓迫與歧視……基本上,如果有人願意為他們的發聲,但是同時與排外情緒劃清界線,或許還是有機會把事情導回正軌。」
於是,希德布朗決定挺身推動「東部人保障名額」的法案,主張在學術界、政治界、商界、媒體界與法律界的高階職位為東部人設置保障名額。在過去6個月,希德布朗深入基層獲取群眾的支持,有超過50%的東部人支持這項提案,而在西部則僅有23%。希德布朗也遇到一些反對的聲音,比如從一開始就不喜歡「保障名額」這個想法的人,又或者是不認同東部人在現今社會仍遭遇結構性歧視。
雖然有著高支持率,在前東德地區的人們對「保障名額」這個提案的態度也相當兩極。薩克森邦平等與整合部部長珂平(Petra Köpping)對這個點子便不太買帳,她認為:「如果出任高階職位的低比率是東部右傾的唯一原因,那事情就真的很簡單。不過這只是人們對政治冷漠的原因之一。」她補充:「在政治裡重建信任,真的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