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專文:《人間》回眸,還留幾許溫暖?

2016-11-14 06:30

? 人氣

蔡明德拍下親愛村村民古生財與其么女古心怡。(蔡明德攝,南方家園提供)

蔡明德拍下親愛村村民古生財與其么女古心怡。(蔡明德攝,南方家園提供)

一、

歷經美麗島事件之後,一九八○年代以美麗島大審揭開序幕,但接下來的不是社會的噤聲、群眾的恐懼、民主的寒冬;恰恰相反,是受刑人的家屬參與選舉,得到同情票當選;黨外新生代以延續民主香火參選,成為新生的力量。隨著台灣逐步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已有足夠數量的中產階級崛起,實施了三十幾年的戒嚴體制面臨巨大的挑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這個時代吹響號角的,是黨外雜誌。一九八○年代初,只有三本黨外雜誌,一本是康寧祥辦的《八十年代》,由司馬文武主編;一本是許榮淑辦的《深耕》雜誌,由林世昱主編;一本是王津平與學生籌辦的《大地生活》雜誌,汪立峽當主編。在光譜上,《深耕》屬於新潮流系統;《八十年代》屬於康寧祥,溫和穩健派;《大地生活》屬於原夏潮系統,以社會議題、深度報導為主。

我是在《大地生活》雜誌後期擔任主編時,才與陳映真相熟起來。他為了避開政治干擾,以各種筆名,為雜誌寫稿、有時主持座談;更重要的是介紹我去向他所熟識的作家邀稿,如黃春明。陳映真在年輕人的心中,更像是一個大哥,一個文化上的領航者。

因此,一九八五年他要開始辦《人間》雜誌時,無待他召喚,許多年輕人都主動前來幫忙。《人間》的發刊詞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召集令:

我們盼望透過《人間》使彼此陌生的人,重新熱絡起來;

使彼此冷漠的生命,重新互相關懷;

使相互生疏的人重新建立彼此生活與情感的理解;

使塵封的心,能夠重新去相信、希望、愛與感動;-

共同為了重新建造更適合人所居住的世界,

為了再造一個新的、優美的、崇高的精神文明,

和睦團結,熱情的生活。

二、

一九八○年代是台灣社會力勃發的年代,也是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更是公民社會的成長時刻!

黨外雜誌突破戒嚴下的政治禁忌,以地下發行打破媒體壟斷;黨外政團以群眾運動,要求國會全面改選,實現憲政承諾;各種社會運動,包括消費者、環保、勞工、農民、學生、婦女、原住民、反雛妓運動等等,相繼出現,一波比一波強烈。代表著過去被威權體制壓抑的社會力,在成長起來之後,要討回應有的位置與尊嚴。代表著公民社會的逐步成長與成熟。

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裡,陳映真所主持的《人間》雜誌就不僅是一份關懷弱勢疾苦、關注人間苦難、尋找人性溫暖的報導文學雜誌,也是新思想的倡導者,新趨勢的觀察者,更是新希望的播種者。

從一九八五到八九年停刊的四年多,《人間》雜誌幾乎紀錄並參與社會運動。陳映真本人也毫不避諱地直接到社會運動的現場參與,鹿港反杜邦運動,他參與並致詞;台電前的反核抗爭,他在現場;一九八七年恆春舉行第一次反核群眾演講時,他站在幾百名手持警棍、盾牌的鎮暴警察面前,站在一輛宣傳車上向恆春民眾演講。他讓《人間》的攝影記者長期駐點,觀察並紀錄幾場環境運動的始末;他讓記者深入深山,做幾個月的台灣河川與人文環境的調查採訪;他讓記者主動報告自己感動的一個場景,往往紅了眼眶。那已經不是一個媒體在做的事,那是他參與台灣社會建構的一份奉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