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力公司調查,台灣有73%的雇主面臨徵才困難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們看到國內年輕人失業率仍高到13%,薪資偏低,顯然台灣勞動市場供需及學用落差大,而且主要出在品質與內涵,而非數量的問題。
根據ManpowerGroup萬寶華日前發佈的《2016全球人才短缺調查結果》,全球有40%的雇主面臨徵才困難,台灣的數字是73%,較去年大增16個百分點,亦是自2006年加入調查以來最高。僅比日本的86%低,高居全球第2名。相較之下僅10%中國雇主表示正面臨人才短缺,比去年減少了14個百分點,也成為本次全球調查中最無徵才困難的國家。
這份報告並未對造成此結果的原因作深入分析,但以台灣勞動市場的情況看,勞動市場的供需落差極大,應是無疑,同時也讓「慣老闆」與「小草莓」交相怨─企業主抱怨找不到人才、年輕人工作態度差,既要政府多開放藍領外勞、又要政府放寬白領外籍人才;勞工則罵企業主剝削、只肯出低工資,「拿香蕉當然請得到猴子而不是人才」。
雙方都是理直氣壯,都有部份道理。如果對照另外一份調查就可發現,企業的抱怨不是沒道理─勞動部曾做過調查,詢問企業需要什麼樣學歷的員工,竟只有21%比例需要大學以上的學歷,但卻有84%學生繼續讀大學。
而且問題不僅於此,大學科系的資源分配亦有問題,專業性與需求性高的科系(如資訊、理工科)少,而專業性與需求都低的科系多(例如許多聽名字就「有點怪怪」的科系)。這些科系即使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但問題是就職場需求而言,供需落差卻極大,學生畢業後容易碰到工作難尋,最後只能落腳處時常是學非所用─可以學非所用的工作代表專業度不高,那也意味著被替代性高,薪資要高也難。
不過,台灣企業數十年如一日的cost down,不僅在製程、物料成本要cost down,連人力成本也要cost down,現在已明顯引發不良後果。根據國際機構的報告,台灣因為長期低薪加上鄰國挖角,預估到2021年時,台灣會因人才外流與無法吸引到國外人才進入,而而為全球人才最缺乏的地區。
台灣的低薪問題有多嚴重?國際調查機構今年曾公布一份外派亞太地區薪資統計,台灣名列第13,只贏3個國家─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較去年下滑1名,而且從2012年一路下滑,更較中國低了台幣223萬。
這個調查是指高階主管的部份,一般年輕人的薪資更低,官方資料是青年月薪不到3萬元者有123萬人,占青年的比例是超過6成。低薪資讓台灣人才價值嚴重低估,自救之道當然就是出走,近年業界不斷聽聞專業人才─從科技軟硬體、工程師、醫療、教育、行銷、財務到飛機機師等專業人才,都被中國、甚至東南亞以倍數薪資挖角的新聞。
企業超過7成喊徵才困難,這個數字是讓人觸目驚心,不過,企業也不能儘是指責埋怨「小草莓們」,也該想想企業給予人才的待遇是否合乎市場評價?在人才投資上是否足夠?如果企業無能延攬好人才、甚至連自家人才都留不住,談什麼經營突破、創新,大概只能說說就算了。而勞工罵罵「慣老闆」確實可一洩胸中鬱悶,但罵之也無益自己的荷包、職場前景,設法讓自己別變成只能拿香蕉的猴子,或是找一個大舞台才更實在。
至於政府,該檢討該作的事可多─從教育資源的分配、到外人來台工作的限制問題,再到如何促進民間投資等,都算是政府該作卻未作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