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公共審議依賴空洞的信仰
小彌爾(J. S. Mill)的經典著作《論自由》就在說明,一個論點不管多麼荒誕不經,都應該有被自由談論的機會。因為如果這個觀念真有矛盾之處,藉由討論辯駁,我們才能更加釐清原有抱持觀念的正確。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永遠不知道這些目前看似荒誕的想法,在未來是否會轉變成最具創造力的觀念。
自由社會的前提是公民們知道自己的論述與價值,其有效性是有限度的,並且願意因為自己的有限性而妥協,不堅持社會必須依照自己的認知來建構。承認這點,別人的價值才會浮現,少數意見才可能進行說服,有機會在日後成為多數主流。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多數決才能夠成為民主法則。
因此,民主審議需要將個人感情服從理性的反省與自我克制,這不止需要知識學習,而且要克服個人偏好與慣習,它需要長期鍛鍊,才能內化變成一個社會「天經地義」的核心價值。民主化真正困難之處在此,而台灣距離這個地步顯然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民粹口號總是簡單洗腦的,庶民們無法、也不想進行公共審議,於是就期待大海航行靠舵手,權力集中於最高領袖,希望其偶像創造超凡神蹟。結果是民粹領導人以反抗建制菁英開始,最終變成權力更無節制的菁英集團。
當具體問題無法解決,對偶像的崇拜只能依賴空洞的信仰。盡舉滔滔的草包無能之批評,也不過歷歷在目的黑韓證據。蔣萬安說韓粉不理性,難不成同一批人票投蔣萬安就變理性了?人們只要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總是能夠建構出一個自圓其說的「理性世界」並安居其中。
偽善與反智的民粹風潮
沒有知識基礎的支持忠誠、永遠正確的「天子聖明,臣罪當誅」,由此產生道德的偽善與知識上的反智,卻以高明的行銷、媒體操控與大數據分析等知識手段進行。以多數決的「民主」樣貌在各群體之間劃分切割,造成民主共同體認同的失敗,這就是目前台灣民粹風潮的特徵,發揚了民粹主義黑暗與危險的面向。柯文哲對藏人自焚的胡言亂語,很好地為這個偽善與反智下了時代的註腳。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東南亞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