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誕辰150週年之際,國共兩黨搶當孫中山的繼承者,引發爭論。細細想來,這個議題內涵絕不簡淺,值得探討一番。
首先,共產黨當然不是孫中山的繼承者。孫中山在終結中國綿延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後建立起的「新中國」,是「中華民國」。之後不過十來年,共產黨就「里通外國」蘇聯,引進西方貌似先進實則反動的共產馬克思學說,開始了在「北方敵對勢力」支持下「對抗祖國」、顛覆中華民國的「漢奸賣國賊」行為,並在1949年得逞。這段史實清楚表明﹕共產黨是孫中山事業的掘墓人,絕非「繼承者」。
到了今天,即便這段「歷史」已是難以變更的現實存在,今天的共產黨人不必對前輩毛澤東勾結蘇聯「背叛祖國」的不義行為擔責,但要做「孫中山的繼承者」,看看依然存在於臺灣,且憲法範圍至今覆蓋大陸,地圖依然是包括蒙古地區的「海棠葉」── 這樣一個孫中山政治遺產的中華民國,對其表幾分敬意,應該是最起碼的常識人情吧?今天中共對「中華民國」,哪怕是「親中賣臺」的馬英九執政時的「中華民國」持什麼態度,眾所周知。行為如此,還敢聲稱自己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說其「大言不慚」,是最客氣形容。
在臺灣,國民黨的前主席馬英九和現主席洪秀柱都說,國民黨才是孫中山的真正繼承者,是如此嗎?
淺析孫中山的政治遺產及命運
孫中山的政治遺產可大致分為「硬體」和「軟體」的兩大塊。「硬體」是一個「政治實體」﹕中華民國;「軟體」是孫中山的理念思想﹕三民主義。
先看「硬體」的「中華民國」在國民黨那裡的遭遇﹕她曾三次與國民黨「失之交臂」。第一次是「訓政時期」在大陸的1949年,政權在中國本土被共產黨奪走,大片國土淪喪,但「國體」還在,遷至臺灣;第二和第三次是「憲政時期」在臺灣,2008年和2016年,國民黨兩次在民主選舉中敗陣,但中華民國的「國體」和(在臺灣的)「國土」均毫髮無傷(輪番上臺的執政黨與「主流民意」的實質「國家認同」如何是另一回事),而且國民黨以後還有機會再贏回政權。
雖然中華民國在國民黨手裡元氣大傷,但國民黨並非有意這麼做,在每次「失之交臂」之前,國民黨都竭盡全力要保衛保護她,可以說,繼承捍衛孫中山「硬體政治遺產」的中華民國,不算李登輝掌權的晚期,國民黨主觀上是非常盡責努力的。
再看「軟體」的「三民主義」。說來可憐,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三民主義」在中國實踐得可謂「里里拉拉」。「三民主義」的「三民」是「民族、民權、民生」,1949年之前,國府接連面對日本和中共兩大強敵挑戰,自身都難保,何談從「訓政」過渡到「憲政」,高文明的「民權」根本是奢望;接連的戰亂,讓「民生」凋敝,「三民主義」在實踐上只剩下「民族」的「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