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台灣第一位女總統蔡英文今年520就職,彷彿還是昨天的事,如今卻半年已過,任期只剩三年半。過去這半年,我們看到新總統上任意氣風發,「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我們也看到,新總統聲望如雪崩般下滑,雖然在十月底暫時止跌,但仍陷入「雪崩已停,火山擋路」的困境。果不其然,在過去的三個禮拜中,勞工與青年為「取消七天國定假日」激烈抗爭、反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聲浪高漲、兩萬人上街反同志婚姻合法化、反年金改革的軍公教團體抗議動作不斷等等,證實了我所言非虛。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蔡英文總統所領導的新政府,是同時掌握行政與立法大權,和馬政府時代一樣是所謂的「完全執政」;照理說,執政之路走來應該輕鬆愉快才對,而且又是民進黨第二次執政,並非新手上路,怎麼會像現在這樣左支右絀,稍嫌狼狽,揮灑不開呢?箇中原因一定很多,值得最高當局虛心檢討改進。高齡九十三的前總統李登輝日前接受日媒專訪,不避諱地指出蔡總統「缺乏決斷力和勇氣」,當有其獨到的見解,以及不得不說的無奈吧!
在眾多可能原因中,包括諸如用人不當、政策規劃能力不足、解決問題能力低落、溝通意願與能力不佳之外,新政府的決策系統顯然存在極大的內在問題。我簡單談四點:
第一,關於「國是會議」的迷思。蔡英文總統極為重視所謂的「國是會議」,是令人難以理解的事。目前已經預告了兩次「國是會議」的召開,一是國民年金,一是司法改革。追根究柢來看,「國是會議」本質上是威權統治時代的產物。比方說,1990年在野百合學運後,時任總統兼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藉召開「國是會議」來回應社會要求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的呼聲,打擊抗拒改革的國民黨守舊派勢力,是最好的例子。
「國是會議」由總統主導,成員通常難具代表性,會議決議又往往成為最後最高的決議,再交付行政與立法部門執行,在威權轉型時期或許有其必要性,但在今天已經民主鞏固的台灣,形同總統公開挾外力破壞「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憲政傳統,不但矮化行政院,也矮化立法院,問題相當嚴重。
第二,關於「執政決策協調會議」。蔡總統自10月3日開始召開每週一次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至今已開了六次,每次開會都由總統親自拍板,然後總統府發言人對外宣布,目的說是為了提升行政效率與效能。儘管初期民調顯示,多數民眾歡迎此一作法,但民眾為何歡迎此一作法?其心理背景,不就是在此之前,新政府多次給人民決策反覆的感覺,以及遇事猶豫不決的觀感所致嗎?人民期盼新政府劍及履及,掃除積弊,勇於任事,這可以理解;但,人民選出的總統也必須遵守法治、服從憲法,即便現行憲政體制有其內在問題;否則,若因現行憲政體制與總統個性不合,動輒便宜行事的結果,就是總統經常要冒著跨越憲政體制的紅線指揮政府體系,這就是形成了另一個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