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專文: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2019-11-16 06:20

? 人氣

聖經是永遠的經典。圖為美國華府的聖經博物館。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歐賓克遭控竊取埃及探索協會擁有的古聖經碎片,賣給美國的格林家族在此博物館展出(美聯社)

聖經是永遠的經典。圖為美國華府的聖經博物館。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歐賓克遭控竊取埃及探索協會擁有的古聖經碎片,賣給美國的格林家族在此博物館展出(美聯社)

朱敬一院士發起在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營十週年之際講讀中西經典,我相當贊同這個提議。日前他的文章中提到歐巴馬的演講,這使我想起另一位大演說家林肯。(註:「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是科技部的教育計畫,每年招收200名高中生進行14天的人文社會課程訓練,由各領域專家主持。迄今已舉辦了19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林肯正式的教育背景很淺,可是他的文章和演講卻極為動人,我認為他主要的精神及思想資源是不斷地精讀包括《聖經》在內的經典。這些經典深入他的精神層次,除了源源不斷地提供許多精彩的養分之外,也形成了一個規模、一個框架、一種內在的雄渾的氣氛與節奏,再加上他在適當的時候套引經典,使得他的演講及文字非常動人。

上一個世紀芝加哥大學阿德勒教授提倡閱讀偉大作品,這件事今天看來已經相當老舊,但是它的意義卻從未褪色。我個人深知討論經典閱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什麼可以成為經典以及如何閱讀經典,便可以從無數方面去談。這裡則只想試著回應一種質疑。

二00一年,當我在國科會人文處為了推動「經典譯注計畫」而舉辦一系列「西洋經典與現代人生」的講座時,因為報紙副刊的報導,曾經引起一些注意。有一位聽眾打電話到人文處:「都是一些過了時的書,何必這樣大張旗鼓?」這個質問促使我們思考何謂經典?經典是不是一部沒有錯誤、尚未過時的書?一部書之所以成為經典一定有許多原因:它的歷史影響巨大、它的內容歷久彌新,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及普遍的問題,它的詞采閃亮驚人,它的思路細密曲折,它的架構雄渾龐大等,不一而足。可是不容否認的,經典中的一部份內容,經過時代的淘洗,用現代人眼光看來已經錯誤或過時,為什麼人們仍然需要讀它?再者,經典是不動的,它如何與人類無限多樣的存在境遇、以及人類所關心的翻新出奇的問題發生關聯?

正如同一個點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處,那麼一本書的內容怎麼可能既是古代的、又永遠是當代的?「同時代感」一定是跟我們這個時代的「相似感」嗎?

三十年前,我曾似通不通地讀了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的《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覺得他很想解答這個問題。這部書中反覆討論《聖經》如何關聯呼應(correlated)每一個時代?如何在不任意改動《聖經》的「訊息」下,關聯呼應每一個時代特殊的「境況」?如何形成一種既不是從「境況」中抽取答案,也不是過度被「訊息」的固定性所拘限,而對時代的迫切問題提出解答?田立克花了很大的力氣所提出的解答,應該只是人們親近經典的進路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