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即宣告將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媒體及學者也分析,川普的外交政策可能走向保守,回到過去的「門羅主義」,亦即不希望美國涉入過多國際事務,專心於「內部事務」。「門羅主義」是國際關係上第一個旗幟鮮明的美國主義,由美國第五任總統門羅於1823年12月2日提出,主旨為將美洲大陸孤立於歐洲列強之外,也被批評為是美國恣意行使霸權的藉口,催生拉美各國的反美主義。
中南美爆發獨立浪潮 歐洲列強虎視眈眈
隨著1815年歐洲拿破崙戰爭結束,西班牙帝國在美洲的勢力也開始瓦解,中南美各國出現推翻殖民帝國的浪潮,阿根廷、智利與秘魯紛紛走向獨立。美國也在1822年承認阿根廷、智利、秘魯、與哥倫比亞等國,然而由普魯士及奧地利對中南美洲各國虎視眈眈,西班牙也想收回其在美洲的殖民地,俄國一直想藉由北美殖民地阿拉斯加,將勢力往南延伸。
美國擔心歐洲列強勢力再度回歸美洲,將影響其利益。於是在時任外相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建議以及英國的默許下,門羅(James Monroe)在1823年12月2日於國會發表國情諮文時,宣布歐洲不能再把西半球視為征服或殖民的目標,其所闡釋的觀點,即後世所稱之「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
門羅主義核心:歐美兩洲互不干涉
門羅在咨文中直接表示,中、南、北美洲,因已實現並保持自由和獨立的地位,今後不得再被歐洲任何國家視作未來殖民的目標,並強調歐洲過去為其本身事物發生戰事時,美國從未參戰,「因為參戰便與我們的國策不符」。最後,他也指出,中南美洲許多國家已經宣布獨立,「如果歐洲各國,對這些國家進行壓迫和干涉,那麼我們就認為這是對美國不友好的表現。」
#Manifest16 Monroe doctrine- intervention by external powers in politics could be a hostile act against US. James Monroe. 1823 pic.twitter.com/tLuOKTyKRF
— Mar (@MaraCvelbar) 2016年11月10日
門羅主義的三個核心為:一、要求歐洲國家不在西半球殖民。此原則不只是反對西歐國家對拉美的擴張,也反對俄國在北美西岸的擴張;二、要求歐洲不得干預美洲「新大陸」獨立國家的事物;三、美國也不會干涉歐洲「舊大陸」的事務,其中也包括歐洲已經在美洲的殖民地。
老羅斯福延伸門羅主義 提出「巨棒外交」
門羅的宣言最初並未引起重視,一直到1870年以後,隨著美國逐漸成為世界強權,他們再次強調門羅主義的重要性,多次調解拉美國家的糾紛,諸如1876年阿根廷與巴拉圭的邊界糾紛、1880年調解哥倫比亞與智利間的糾紛等。直到1904年,時任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進一步補充門羅主義內容,強調為避免第三方在拉丁美洲採取行動,美國必須自行維持西半球的秩序,如果出現行為不軌的國家,美國有權進行軍事干預,稱作「巨棒外交」(Big Stick Diplo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