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兒童日》出生68天成「全台年紀最小政治犯」、《返校》劇情真實上演,兒少也是白色恐怖時期受害者!

2019-11-21 08:30

? 人氣

(示意圖)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未滿18歲的兒少也成為政治受難者。(@Pixabay)

(示意圖)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未滿18歲的兒少也成為政治受難者。(@Pixabay)

2019年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週年,我國也在2014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不過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去年播出後得到熱烈迴響,卻也反映出「兒童權利」的概念,在台灣社會中依然是陌生字眼。而在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未滿18歲的學生在青春年華入獄甚至被處決,政治犯子女也如同住在隱形牢籠中,顯見威權體制下對人權的侵犯,即便是兒童也無法倖免於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1月20日聯合國世界兒童日當天,國家人權博物館於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主題特展開幕記者會,並由年紀在小學三年級至國中的「小小導覽員」介紹展覽內容。本次特展以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為起點,帶出國際兒童權利的演進歷程,波蘭臺北辦事處參與協辦,文化組組長高琳雅(Olimpia Kot-Giletycz)也前來觀展。

2019年11月20日,聯合國頒布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主題特展。(鍾巧庭攝)
2019年11月20日,聯合國頒布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主題特展。(鍾巧庭攝)

青春繫獄與獄外之囚

除了回顧國際間的兒童權利演進歷程,展覽也反思臺灣過去白色恐怖時期對兒童人權的侵害。到場觀展的政治受難者周賢農,就讀新竹中學時參加國文老師黎子松舉辦的讀書會,閱讀魯迅、巴金等作家的書籍,卻因而捲入「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與同為17歲的同學傅如芝遭以叛亂知名逮捕入獄,再被移送至綠島服刑。

2019年11月20日,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主題特展,政治受難者周賢農參觀展覽。(鍾巧庭攝)
2019年11月20日,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主題特展,政治受難者周賢農參觀展覽。(鍾巧庭攝)

1956年,在綠島接受「思想改造」的傅如芝,因與獄中友人通信涉入「再叛亂案」,原被判處交付感化,卻因蔣中正批示「發還嚴為複審」而被判死刑,得年僅23歲。年逾八旬的周賢農20日觀展時,想起青春繫獄的歲月與同學的遭遇仍不禁落淚。

而在威權統治年代,不只有未成年人身陷囹圄,生長於受難者家庭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宛如「被關在另一個牢獄」,承受社會異樣眼光。其中遭遇最為特別的,是政治犯朱瑜之子洪維健——朱瑜被捕入獄時已懷有身孕,保外生產後因家人無力照顧,便帶著出生僅68天的洪維健一同入獄服刑,使他成為「年紀最小的政治犯」,更一度過著「白天去學校上課,下課後回監陪母親服刑」的弔詭生活。

看見「兒童力」

國家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引言時指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共有196國簽署,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也將公約條文納入國內法,堪稱國際間最具有共識的人權公約,承諾兒童享有生存、受保護、發展、參與等四大基本權利,並遵守以兒童利益福祉為優先、禁止歧視等原則。

2019年11月20日,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主題特展,由小小導覽員李杰叡解說導覽。(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2019年11月20日,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主題特展,由小小導覽員李杰叡解說導覽。(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陳俊宏強調,兒童不只是需要被保護的對象,同時也是能夠行使權利的主體,更能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展場中也展出國內外的「兒童力」案例,包括國人熟悉的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ālahYūsafzay)、瑞典氣候少女鬥士通貝里(Greta Thunberg),都是未來主人翁積極參與社會、提出倡議的典範。

除了靜態與互動展覽,本次特展也策劃電影、繪本、實際解謎遊戲、工作坊等多元活動,並邀請16位插畫家將生硬條文化為插畫,博物館也將在23日舉辦主題園遊會,以平易近人的語彙向大眾傳達兒童權利精神。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致詞時也表示,人權、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議題是108課綱的重大議題,目標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向下紮根人權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