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夢想和秘密。」
「女孩和男孩的權利是平等的,可以做同樣的事」
——波蘭醫師、教育家柯札克(Janusz Korczak)
走入國家人權博物館「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主題特展的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柯札克的介紹,不禁令人好奇,在台灣舉行的展覽為何選擇以一名波蘭醫師作為起點?但深究柯札克近百年前發表的言論,其尊重兒童主體性、支持孩子自由發展的教育理念今日仍然令人驚嘆,也對兒童權利往後的進程造成深遠影響。聯合國30年前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也正是由波蘭汲取柯札克的觀念後提出,「兒童權利之父」的稱號當之無愧。
沒有「孩子」只有「人」
1879年,柯札克(Janusz Korczak)出生於波蘭華沙,身為一名小兒科醫師,柯札克在1912年創辦了「孤兒之家」,收容猶太裔孤兒,並在該機構擔任主任長達30年的時間。在迄今逾百年前,柯札克即抱持「沒有孩子,只有人」的理念,相信兒童和成人一樣重要,每個孩子都有權做自己並受到尊重。
#DidYouKnow that Janusz Korczak –the precursor of children’s rights – wrote the novel "King Matt the First"? During #WWII, Korczak ran an orphanage in the Warsaw Ghetto. He died together with the children in the German Nazi extermination camp Treblinka #PL100 pic.twitter.com/uG2TREbrq7
— Poland.pl (@Poland) July 22, 2018
經營孤兒之家的過程中,柯札克也秉持民主開放的教育理念,在他眼中,孩子就像成人一樣,具有理解和推理的能力,只不過沒有相似經驗而已。因此,柯札克在院內開辦「兒童議會」及「同伴法庭」,鼓勵孩童學習制定規範與解決衝突。
為院童進集中營
此外,柯札克也創辦了兒童週報《小評論報》(The Little Review),由孤兒院師生共同編輯發行,院童也要負責採訪及投稿,書寫他們關心的時事議題,並從中培養自治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二戰爆發後,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柯札克的友人曾遇協助他假造證件逃離,但柯札克卻堅持留下陪伴孩子,為院童張羅生活所需。最終,柯札克與院童一起搭上通往「特雷布林卡」(Treblinka)集中營的死亡列車,並於1942年在集中營內過世。
兒童權利之父
即使柯札克逝世超過70載,他留下的觀念與精神仍深深影響後世。在1979年柯札克百年誕辰,聯合國(UN)宣布當年為「國際兒童年」,紀念這位當代兒童教育先驅;波蘭也在該年起草《兒童權利公約》(CRC)文件框架,並於1989年經聯合國大會通過,迄今已有近200個國家及地區簽署,我國也在2014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公約中承諾兒童享有生存、受保護、發展、參與等四大基本權利,便對應到柯札克認為成人應保障兒童衣食無缺,給予他們自由與尊重,以及讓兒童享有參與公共事務機會等理念。
We believe in a world in which every child is safe, healthy and supported, with a chance to learn and choose the future they deserve.
— UNICEF (@UNICEF) November 20, 2019
And today on #WorldChildrensDay, we're thankful for every one of our incredible supporters who are working to make it possible. pic.twitter.com/4snuDu2RHr
除了在國際間推動兒童權利理念,柯札克的母國波蘭也在2000年設立兒童人權監察使(Ombudsman for Children’s Rights),負責維護波蘭憲法及《兒童權利公約》規範之兒童人權。2012年是柯札克逝世70週年,波蘭政府也將此年訂為「柯札克年」,紀念他畢生對兒童權利及教育的非凡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