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中華民國撤退70周年,向保衛台灣的英雄們致敬

2019-12-08 07:20

? 人氣

敦克爾克大撤退僅是軍事上的意義,但是1949年大撤退從根本上避免了中華文化的滅頂之災,並讓中國人過上了滿清覆亡以來最富足的日子,甚至於秦始皇統一七國以來最自由的日子。只要中華民國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一天,對中共政權的威脅就是芒刺在背。所以從各種意義上來看,我們都要感謝前人的付出與努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那麼將中華民國政府從大陸帶到台灣的首要功臣究竟是誰呢?是蔣中正嗎?蔣中正確實領導中國打贏了對日抗戰,但是若論及政府遷台的功勞,他實際上可能只有一半。因為早在1949年大撤退發生以前,蔣中正就因為徐蚌會戰失敗辭去了總統職務,雖然他還能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份調度黃埔系部隊,但是卻不具備將整個國家法統從大陸跨海帶到台灣來的法理地位。

是蔣中正下台後,繼任為總統的李宗仁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因為此刻李宗仁早就以胃疾復發為理由流亡到美國去了。真正完成這項艱鉅使命的,還是時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俗稱「山西王」的閻錫山。筆者曾有幸訪問於2016年過世,從太原一路追隨到台北的閻錫山末代秘書原馥庭老先生,提供第一手的歷史見證。

原馥庭表示,包括中華民國國璽在內,都是在行政院長閻錫山帶領下成功由大陸帶來復興基地的。國號、國旗與國璽的來到,讓中華民國得以在台灣延續大陸失去的法統,形成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庭抗禮的局面。有了海峽兩岸的隔海分治,才有我們今天在台灣安居樂業的現狀,閻錫山先生真的是功不可沒,歷史要好好記下這一筆。

DSC_4602.jpg 今年夏天在新竹去世的康立功,是位抗戰時代從軍,經歷過東北軍、西北軍與中央軍的老前輩。他的一生經歷了國民革命軍的分分合合,只希望自己為國奉獻的歷史不要被後世遺忘。(許劍虹提供)
今年夏天在新竹去世的康立功,是位抗戰時代從軍,經歷過東北軍、西北軍與中央軍的老前輩。他的一生經歷了國民革命軍的分分合合,只希望自己為國奉獻的歷史不要被後世遺忘。(許劍虹提供)
DSC_0022.jpg 張一夫老先生,是在內戰期間為解放軍俘虜的晉綏軍老兵,他後來被派往韓戰成為志願軍老兵後又為美軍俘虜,成為來台灣的反共義士,啟程轉折比其他老兵更為複雜。(許劍虹提供)
DSC_0022.jpg 張一夫老先生,是在內戰期間為解放軍俘虜的晉綏軍老兵,他後來被派往韓戰成為志願軍老兵後又為美軍俘虜,成為來台灣的反共義士,啟程轉折比其他老兵更為複雜。(許劍虹提供)
Ouyang.jpg 中德混血的歐陽漪棻,在1956年7月21日的空戰中創下擊落兩架MiG-17戰鬥機的紀錄,是中華民國空軍的哈特曼(Erich Hartmann)。(許劍虹提供)
Ouyang.jpg 中德混血的歐陽漪棻,在1956年7月21日的空戰中創下擊落兩架MiG-17戰鬥機的紀錄,是中華民國空軍的哈特曼(Erich Hartmann)。(許劍虹提供)

從分裂走向一統的國軍

更讓原馥庭永生難忘的,是蔣中正在1950年3月復行視事之後,閻錫山見台灣大局穩定,又毅然決然的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務。統治山西38年的「大軍閥」閻錫山,最後選擇了放手,讓與他亦敵亦友的蔣中正在台灣重掌大權。老長官閻錫山的表現,看在原馥庭眼中展現出了民國軍事強人少見的節操,讓他一輩子深感敬佩。

遷台的頭號功臣是閻錫山,保台的主要功臣就是老兵了。為什麼筆者還是不把保台的首要功勞歸給蔣中正呢?因為1949年10月25日金門大捷時,蔣中正顯然也還沒有復行視事,但很多老兵卻從古寧頭經東山島一路打到滇緬邊界。捍衛復興基地的核心骨幹,還是1949年跟隨政府號召來到台灣的60萬大軍。而這60萬大軍,卻也不盡然都是「老蔣的人」。

自2012年投入抗戰老兵訪談工作以來,筆者就發現許多自己訪問的長者並不是在大陸時就一路跟隨蔣公。因為1928年的所謂北伐勝利,其實只帶給中國表面上的統一,蔣中正領導的中央政府影響力無法有效涵蓋全國。不只是山西還被控制在閻錫山手裡,廣西、廣東、四川與雲南等西南省份也掌控在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劉湘與龍雲等地方實力派強人手中。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