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原子彈爆炸,人們心中浮現的照片大多是爆炸後產生的蕈狀雲......但人們比較少看到的是,在蕈狀雲下那些受害者的面容。」
——川崎哲
對於生活在台灣的你我而言,對核子武器的印象大多來自國際新聞版面,看似距離日常生活再遙遠不過。但事實上,當前全球的核子武器總數約為13000枚,僅只一枚核彈都是對全球社會活生生的威脅。
「國際廢除核武運動」 (ICAN)成員川崎哲(Akira Kawasaki)、日本「和平號」(Peace Boat)計畫執行委員會代表川崎哲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坦言,作為全球唯一曾受核武攻擊的國家,日本有責任向外界傳遞使用核武的歷史教訓,但一位南韓核爆倖存者的證言警醒了他——核武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台灣身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也能為打造「無核武世界」出一份力。
我們與核武的距離
自2008年起,日本「和平號」發起「原爆者地球一周」(Hibakusha Project)計畫,邀請廣島、長崎原爆倖存者登上郵輪,與全球各地的青年學子及乘客面對面交流、分享親身經歷,也成為ICAN的夥伴組織。在參與者的熱烈迴響下,原本預計為一次性的計畫改為年年舉辦,迄今已有超過180名生還者登船。
川崎哲還清楚記得,有一回和平號在新加坡停泊,一名原爆時居住在日本的南韓籍倖存者訴說完個人經歷後,當地高中生提出一個相當尖銳的問題:「難道你不會因為原子彈落在日本感到開心嗎?韓國因此(從殖民中)解放了。」
而那位原爆倖存者則這麼回應:「一方面來說,我確實感到開心,因為戰爭結束了,我可以回到祖國,但想到在廣島的日子......原子彈的高熱使我的皮膚嚴重灼傷,這樣的情況無論如何都令人無法接受。」他接著強調:「因此,原子彈爆炸不只是日本應該關注的議題,而是關乎地球上的全人類。」
致力讓原子彈走入歷史的ICAN
面對「持有核武是基於安全理由的必要之惡」等常見質疑,川崎哲則相信核彈頭無法阻止戰爭——部分出自於美國帶來的壓力,北韓自2006年開始發展核武,坐擁全球最多核彈的美國,卻無法阻止北韓,這證核武不會帶來和平與安全,反而會製造更多的核武、增加戰爭可能性。而成立於2007年的ICAN,便是攜手全球各地超過500個組織伙伴,致力讓原子彈從此走入歷史的倡導者。
Hiroshima survivor Setsuko Thurlow accept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last year on behalf of @nuclearban who were awarded the 2017 Prize. She describes how she sees the 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which opened for signing a year ago today, as a force for good. pic.twitter.com/fpB5oAw8pa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September 20, 20182017年,ICAN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並由原爆倖存者瑟羅節子(Setsuko Thurlow)上台領獎。
不同於既有國際條約聚焦於控制、減少各國持有核武的數量,ICAN大力推動《禁止核武器條約》(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將持有核武本身定為非法行為。在美國、俄羅斯、英國、中國、法國、印度、巴基斯坦、北韓和以色列等擁核9國聯合抵制條約、缺席談判的情況下,《禁止核武器條約》2017年7月在聯合國獲122會員國通過,ICAN也在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殊榮。
ヒバクシャ国際署名広島県推進連絡会では、11/28(木)に街頭署名活動とICAN国際運営委員・川崎哲さんを迎えての講演会を広島YMCAにて行いました。参加した皆さんは核兵器禁止条約の現状や核兵器廃絶に向けての世界の動きに真剣に耳を傾けていました。#YesICAN #nuclearban pic.twitter.com/dFkgP9maDd
— Takeo Nakaoku (@TNakaoku) November 28, 2019
川崎哲坦言,ICAN得獎後最大的收穫,便是公眾知名度激增及隨之而來的媒體聲量,對尚未通過《禁止核武器條約》的國家造成一定壓力,獎項也因此成為ICAN繼續推動廢除核武工作的一大動力。而《禁止核武器條約》推動成功的例子,更證明民間社會也能在廢除核武的進程中扮演要角,也希望能藉此讓核武議題跳脫國際政治領域,讓大眾對此更「有感」。
終結核武 台灣能做什麼?
台灣雖因特殊國際地位無法簽署聯合國《禁止核武條約》,但川崎哲認為,認知、意識到核武帶來的嚴峻後果,是國際社會的每一分子都能從自身開始做起、完成的第一件事。
川崎哲說,投身和平運動的路上時而無助、時而沮喪,但在ICAN及和平號的經歷讓他發現,來自遙遠國度的夥伴,竟和自己擁有同樣的信念、從事相同的工作,這樣的共感就是激勵他繼續努力的能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