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與德國的世仇可以追溯到普法戰爭,與俄羅斯的世仇可以追溯到拿破崙戰爭,與英國的世仇則可以追回到中世紀的百年戰爭,可見英法兩國在歷史上不對盤的時間比和平的時間還要長上許多。拉法葉將軍之所以援助華盛頓打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也不過就是法國要向在七年戰爭中擊敗自己的英國討回公道而已。
延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法國與英國一度結成了反抗納粹德國的盟友,但是雙方的合作關係並不協調。法軍打了六個星期就投降,讓英國人質疑他們對法西斯的抵抗意志。英國從敦克爾克撤出20餘萬英軍,卻將殿後的法軍通通拋棄,更讓法國人深感自己被盟友刺了一刀。更讓法國人對英國感到深惡痛絕的,則是發生於1940年7月3日的凱比爾港大空襲(Attack on Mers-el-Kébir)。
原來在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納粹德國,並成立了親軸心國的維琪政權後,法國海軍還握有一支全歐洲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深怕法國海軍艦隊為德國控制,用於執行封鎖英國的任務,向法國海軍司令達爾朗(François Darlan)提議把艦隊開往英國控制區。然而達爾朗出於維護法蘭西民族的自尊,不願意將法國艦隊置於英國人的指揮下,拒絕了邱吉爾的提議。
雖然達爾朗保證,法國海軍不會被用於執行對抗英國的任務,可邱吉爾還是命令皇家海軍以艦載機對法國艦隊停泊的凱比爾港實施空襲。在皇家海軍的空襲之下,法國海軍損失了一艘戰艦與1,297名官兵,另外還有五艘軍艦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此一攻擊事件被視為法蘭西民族的國恥,對英國人的仇視與厭惡也延續到了維琪政府垮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4年後的今天。
即便是反對維琪政府,支持自由法國運動的法國人,都對自己國家艦隊遭到「友邦」攻擊感到難以忍受。筆者過去的一位法國籍同事,他的父親就追隨戴高樂將軍投入與德軍的戰鬥。理應厭惡維琪法國的他,卻仍舊表示英國皇家海軍的飛機殺死了自己的同胞,故所有法國人都難以原諒英軍的行為。可見凱比爾港事件造成的衝擊,並不只限於維琪法國與貝當元帥的支持者而已。
美國終究與英國一樣,是由安格魯-薩克遜民族建立的國家,讓以高盧民族為主體的法國人難以喜歡。更何況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起初還沒有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承認。戴高樂在籌組自由法國運動以前,還只是法軍的一位上校而已,地位遠遠不及帶領法國在凡爾登戰役中取勝的一戰名將貝當,羅斯福總統也從來沒把他當一回事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