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相較,2015年臺灣最佳的三個基礎科學研究機構是:國立臺灣大學第108(115.83)、國立清華大學(新竹)第190(79.15)、中央研究院第194(77.54)。許多中國大陸的大學都排在前面;江蘇省屬的蘇州大學近年異軍崛起,排名第80(140.7),值得注意。
三年後如何?2018年整年的FC排名,前5名大致不變(可見指標有相當的信度):中國科學院(1698.14)、哈佛大學(874.68)、普朗克研究所群(757.32)、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689.86)、史坦福大學(622.01)。須注意的是:北京大學排名提前到第10(411.85),清華大學(北京)第13(392.96),南京大學第16(386.91),中國科技大學第18(343.45),皆進步甚多。此外,東京大學排在第9(430.86),新加坡國立大學第35(250.93),首爾國立大學第69(165.84),香港科技大學第115(108.39)。
與之相較,2018年臺灣最佳的三個基礎科學研究機構是:中央研究院第209(70.45)、國立臺灣大學第217(82.43)、國立清華大學第301(61.45),無論排名或論文貢獻度都明顯大幅退步。至於蘇州大學,則上升至第56(161.11)。
看到以上的統計,我們是不是應該檢討:臺灣的基礎科學研究到底出了什麼事?之前我們總有個錯覺,以為中央研究院的基礎科學研究應該很不錯——不是有諾貝爾獎級的人在主持麼?不是數理科學組有十一個研究單位,生命科學組有九個研究單位嗎?不是每年投入許多的研究經費,而研究者並無教育負擔嗎?但是拿到世界上去,就被人大大的比了下去,實在有點出人意外!
常有論者主張將中央研究院併入臺大,如此可望大大提升排名。從以上的數據看,若中研院與臺大合併計算,2015年的FC為193.34,可以排到第53,在日本的東北大學及美國的馬里蘭大學之間。到2018年,則中研院與臺大合併計算的FC為152.88,名次退為第75,排在日本的理化學研究所(RIKEN)及南韓的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之後。
臺灣的幅員及資源,總體而言當然與大國相差甚多。但以機構比機構,想來總應該可以有得一拚!然而,臺灣大學加中研院竟然敗給蘇州大學?觀察趨勢,則往後的情況會越來越糟。問題是多方面的:
大學及研究機構廣設,因而資源分散。
研究計畫被學閥把持,以致優秀學者出走。
學術研究機構帶頭人不孚眾望,因而學界研究精神渙散。
學術不軌事件經常發生,當局常敷衍了事,惡惡而不能去,以致學風敗壞。
青年對學術研究的意願不高,新血不繼,研究者的平均年齡漸長。
當局政策注重應用研究及產學合作(例如科技部近年將重點放在與產業技術領域相關的科技,如人工智能之類),基礎科學研究較不受重視。
在教育當局沉迷於追求「國際科學奧林匹亞」金牌的同時,卻不知:我們的基礎科學研究環境在急遽敗壞中!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