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廣大的華裔人口,則陷入「保皇派」、「維新派」與「革命派」的黨派之爭。然而「保皇派」要保的是清朝的皇帝,「維新派」是要推動清朝的現代化改革,「革命派」則是要「革」清朝的「命」。三方雖然互不相讓,心繫的確還是中華故國。直到1911年滿清被推翻,「保皇派」與「維新派」相繼走入歷史,由「革命派」演變而來的國民黨獲得了星馬華人壓倒性的擁護。
南洋華僑雖然踴躍支持辛亥革命與北伐戰爭,卻沒有人想過有一天中國應該併吞馬來半島。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同屬遭到西方殖民的「被壓迫民族」,彼此之間雖不能說沒有衝突,但卻也沒有刻骨銘心的矛盾。三大民族之間或許互不往來,但其實也互不侵犯。國民黨早於1912年起就在新加坡註冊分支機構,雖也曾遭受殖民當局取締,但他們的目標並不是推翻英國人對馬來半島的統治。
然而這一切,卻在孫中山採取「聯俄容共」政策,將蘇聯與中共勢力引進中國國民黨以後有了改變。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南洋總支部於1924年3月在新加坡成立,很快就被英國人視為共產國際的東南亞分支機構看待。1925年省港大罷工後,英國與中國國民黨的對立升高,從而加強了對中國國民黨南洋總支部的打壓力道。
左派把持的中國國民黨把矛頭對準「帝國主義」勢力之後,南洋國民黨內思想左傾的「激進派」也產生了推翻英國對馬來半島殖民統治的想法。可是脫離英國的馬來半島,又該有什麼樣的未來呢?國民黨的「激進派」多是中國民族主義者,這是否意味著他們主張馬來半島應該在脫離英國後併入中國?其實至少在一開始是否定的。
馬來亞共產黨的誕生
因為馬來亞的國民黨「激進派」不只是民族主義者,同時還是信仰馬列主義的共產主義者,主張華人、馬來人與印度人等弱小民族團結起來打敗歐美殖民列強。在這樣的情況下,從英國手中獨立出來的馬來半島是應該要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員,實施無產階級專政的多種族國家。此種國際主義的主張,並不能為南洋國民黨內保守的「穩健派」接受,雙方爆發激烈衝突。
為了協助「激進派」奪下南洋國民黨的控制權,中國共產黨還另外於1926年10月成立由何炎之擔任委員長的中國共產黨南洋臨時委員會。1927年3月12日,也就是蔣中正在上海下令「清黨」的一個月以前,南洋國民黨內的「保守派」與「激進派」便先在新加坡牛車水大打出手。「激進派」在這場暴力事件後退出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南洋臨時委員會合併並改名為南洋共產黨。
隨後根據共產國際一國一黨的原則,以馬來半島為主要活動據點的南洋共產黨於1930年4月30日改組為簡稱「馬共」的馬來亞共產黨。「馬共」雖然是在越南籍共產黨人阮愛國,即胡志明的見證下宣告成立,並由中越混血兒萊特(Lai Teck)擔任總書記,可黨員卻有將近90%是由華人所組成,幾乎不可能將馬來人與印度人團結到自己的陣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