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劇校從私人興學到國家接管,從北投溫泉路到內湖碧湖邊,我未曾在那裡上過學、教過書。不過,復興今年「還曆」確實勾起我許多回憶。
復興吸引我,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部傳奇。創辦人是有「山東梅蘭芳」美稱的「嘯雲館主」王振祖(1913-1980),他在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回老家沉潛期間,帶著中國劇團至溪口演戲勞「蔣」,因為這層關係,在國共內戰尾聲的1949年5月,劇團百餘人及齊備的戲箱被安排從上海搭船來台。團員包括武生李桐春、環春兄弟、李鳳翔、武丑吳德貴,老旦馬元亮、小丑周金福、花臉牟金鐸、老生言少朋、金鳴玉、張鴻福、花旦李玉蓉、李薔華,琴師周長華。除了言少朋、李薔華回到中國,其他團員都在台落地生根,不少人也成了復興的開校元勳。
中國劇團曾在美都麗戲院(今國賓)公演,與永樂戲院的顧正秋(1929-2016)打對台,沒多久劇團散班,畢竟那個年代的台灣京劇已很難有私人挑班的空間,連在永樂戲院一演4年7個月(1948.12-1953.6)的顧劇團都不得不解散,僅僅軍中劇團能在國家羽翼下存活。然而,一九五六年王振祖卻以私人之力創辦復興劇校,可以說逆勢操作,藝高人膽大。
復興劇校的演出清一色小孩,在以成年人居多的戲曲舞台獨樹一幟,頗受歡迎,我聯想清初郁永河筆下「肩披鬒髮耳垂璫,粉面朱唇似女郎;媽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的熱烈景象,許多觀眾一路看著復興小將長歲數、長個頭、長演技。
我比復興「虛」長幾歲,復興一直座落台北,我則住東北部的漁港,如何知道復興?說來歹勢,是因為看了他們演《四郎探母》的小廣告。忘了在哪裡看到這齣戲的演出訊息,但清楚記得當年圍觀的同學眼睛都亮了,「四郎?!」
四郎甚麼時候去探母?
那是葉宏甲諸葛四郎系列漫畫風靡全國學童(特別是男生)的年代,四郎與他的好兄弟真平浪跡天涯、行俠仗義。每一段情節都充滿懸疑性,奸黨首領隱藏在政府官僚系統,猜猜「首領是誰?」是當年最大的樂趣之一。四郎為政府軍效力,掃蕩狐群狗黨,很符合「鞏固領導中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時代氛圍。每一部漫畫的最後,常有四郎與真平比肩攬轡的畫面,四郎告訴真平說早就懷疑首領是哪個人,並不厭其煩地解釋原因,比如說《大戰魔鬼黨》的秦將軍、《大破黑蛇團》的山海府知府,他們何時何地何事露出破綻……。
四郎系列從我小學4年級一直延續到高中時期,復字輩或小幾歲的興字輩可能也有一段四郎的歲月。後來我真的看了京劇《四郎探母》,但不是復興的演出,而是家鄉海防駐軍的票戲活動,有看沒有懂。直到台北上大學之後,才時常看復興的戲。因為《四郎探母》,我知道復興第一期能演四郎(老生)的人特別多,葉復潤、曲復敏、崔富芝……他們都是四郎!愛屋及烏,也知道能唱青衣(蕭太后)、花旦(鐵鏡公主)的王復蓉、趙復芬,以及在戲裡演楊宗保(小生)的曹復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