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現代主義風行的大環境,電影的出現正好為發展超過兩千年的歐洲戲劇提供新思維,藝術創作中滲透實驗精神。各國電影的技術與藝術傳播是歷時性流動結果,但把電影和戲劇交錯演出,則未必是傳播的關係,而是共時性現象,例如法國、德國、俄羅斯以及東方的日本,都有相關的影∕劇連鎖演出記錄,很難說是從哪一國傳到哪一國。但東亞其他國家如台灣、中、韓出現的「連鎖劇」或「連環戲」,則明顯是日本連鎖劇傳播的結果。
台灣戲劇史上的連鎖劇並不普及,也不能算是一個劇種。呂訴上的《臺灣電影戲劇史》(1961)有一章〈台灣連鎖劇簡史〉(頁283-286),介紹一九二八年江雲社的連鎖劇,但未觸及它的緣起,也未記述之前在台灣演出的連鎖劇。呂氏稱江雲社連鎖劇是台灣首部,應指本地製作,而不計算來台表演的日本連鎖劇。
一九一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佐久間熊男應高松豐次郎「同仁社」之邀,率領「睦團」來台公演,於三月二十七日至五月初在台北朝日座演出多齣連鎖劇,這是台灣最早的記錄。為了準備《仇緣》這檔戲,劇團於四月十九起停演兩日,至總督府前的街道、新公園、苗圃、圓山公圓、淡水鐵橋等地攝影,接下來的《大犯罪》以台北為創作背景,劇組再度前往圓山公園、北門口街、古亭庄水源地、臺北銀行金庫室、臺北停車場等地實地拍攝。顯示連鎖劇從最初的插映紀錄片,到影像與舞台情節連結,重視在地題材與現場拍攝。
結束台北演出之後,佐久間熊男率團前往台南演出,隨後又至屏東、嘉義、台中、新竹等地巡演,並出現「企業包場」的例子。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三七年間,《台灣日日新報》陸續刊登日本連鎖劇團來台消息,足見這種表演形式廣受台灣民眾喜愛。「首部連鎖劇」的江雲社原以女子歌仔戲作號召,班主是桃園人林登波,因受日本連鎖劇影響,以江雲社為班底,由張雲鶴(孫藻)出資負責製片,李松峰(李書)擔任攝影。根據呂訴上的說法,這個劇組共攝製了八個鏡頭:
(1)「連環劇」:有「桃園江雲社社員」字幕,後接全體社員在桃園關帝廟前合影並向觀眾致敬之鏡頭。
(2)「案(按)君被劫」:案(按)君夜晚在房入睡,被由屋頂跳下的劫客劫走。
(3)「秀才遭難」:秀才遭惡霸挾持上高崖絕壁,被推落深谷,為仙人所救。
(4)「花園燒秀才」:被縛綁的秀才身陷起火燃燒的乾柴堆,被仙人現身解救。
(5)「花園燒節女」:與「花園燒秀才」同景,觀音菩薩解救燃火乾柴堆的被縛節女。
(6)「節女投海」:海賊將節女捉進江中小舟,迫其成親,節女假意服從,灌醉海賊並予殺死後自刎,被仙人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