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傍晚,行政院宣布內閣局部改組,更換四個部會首長,算是對社會近半年多來的呼籲做出了回應。當天午夜時分,臨睡前,我在臉書寫下內心的感慨:「這樣一個內閣小改組,我覺得這個總統根本不知民之所欲。」雖然只有一句話,卻引起臉友迅速熱烈的回應;隔天,媒體也跟進作了報導,雖然有些添油加醋。
蔡英文總統上台九個月,台灣社會觀感如何?兩個字:很糟。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持續性的研究,蔡英文總統民意支持度已從剛上台的69.9%,大幅下滑到33.8%;民意不支持度則從剛上台時的8.8%,一路竄升到54.4%。目前是,不支持度高於支持度20.6個百分點。這生冷的科學數字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
我曾試著給「總統蜜月期現象」一個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根據兩項標準,我們可據以判斷「總統蜜月期」是否繼續存在。第一,總統民意支持度(或總統施政認同度)高於百分之五十;第二,總統民意支持度減去民意不支持度大於百分之二十。根據這兩項標準,蔡英文總統的蜜月期大約在上任一百天的時候就結束了。接下來五個月,民意對蔡總統處理國政方式的反應越來越糟,頗有大江東流一去不回頭的態勢。換句話說,蔡總統與台灣社會或人民的蜜月期不但早已結束,而且目前正處在「鬧家變」時期。
台灣社會原本對蔡英文總統的上台有美好的憧憬,對她的期望很高。有人期盼她當英國柴契爾,有人期盼她當德國梅克爾;簡單地說,當一個世界級的女性政治領袖。去年三月,我也曾在一個扁時代總統府資政與國策顧問雲集的場合,公開期許她珍惜眼前的機會,提出「蔡英文主義」,打造「蔡英文傳奇」,就像「柴契爾主義」一樣。但從眼前台灣社會人心不滿、焦躁、浮動的景象看來,人們原有的美好憧憬已經逐漸幻滅。對許多人來說,特別是一生或半生投入台灣民主運動的人,這樣的演變是不可思議的、不敢相信的、不能接受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一個問題:「2016年民進黨不但重返執政,而且完全執政,行政與立法大權在握,主要競爭對手國民黨已經奄奄一息,中國共產黨則冷眼旁觀、偶而搞個小動作洩憤,在這種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中,受七成人民(約等於1330萬成年人)擁戴的蔡英文總統為什麼有這種令人扼腕嘆息的表現?」
內閣改組原本是一帖良藥,可幫已陷入嚴重執政困境的蔡政府打一劑強心針,讓已經消沈的台灣民心重燃希望。但這次內閣小改組,不動大部會,只動小部會,不痛不癢,人民無感,難怪社會反應不佳,執政當局只能窮於辯解。正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