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臺北書展」買到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於2016年3月出版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林孝庭教授所撰寫的 「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 」(中文版書名:《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遠足文化2017年3月出版。)本書邏輯清楚,故事驚險生動,一氣呵成,讓我欲罷不能,一口氣讀完,寫一點簡單書評,向朋友們推薦。
本書探討1940年代晚期至1950年代中,「中華民國在臺灣」究竟是如何形塑的,而這一個歷史過程裡,美國和蔣介石所扮演的角色又是如何。過去的學術研究往往把「中華民國在臺灣」此一歷史發展視為1940年代晚期國共內戰下的必然結果,但是,本書研究指出1940年代至1950年代中國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在臺灣形成的歷史過程,遠比過去學界所認知的要更為複雜與詭譎,其中摻雜著許多過去為人所忽略的因緣際會。
回顧這段短短十餘年的歷史,臺灣從一個日本殖民地轉變為二戰後中華民國新收復的邊疆省份,再成為蔣介石「自由中國」的所在地與反共中樞,這其中歸於諸多因素,包括二戰與戰後許多鮮為人知,即興、未預先設定的、個人層面的政策制訂,蘊藏眾多歷史意外與巧合。本書聚焦冷戰初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戰略,探討崩塌的國民黨政權如何與美國內部權力鬥爭發生緊密的關聯,充分體現了美國官方以及諸多美方人物所曾扮演的複雜與決定性角色。
本書的宗旨,不在於倡言「中華民國在臺灣」這個新國家的產生,而是希望清楚呈現國民黨黨國體制如何在臺灣深化此一歷史過程。林孝庭對臺美最新的解密檔案與蔣介石私人日記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突破傳統的框架,通過嚴謹梳理和論證,對近代臺灣史提出全新的解釋:「中華民國在臺灣」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不是經由蔣介石與美國謹慎的地緣戰略規劃,而是經過雙方臨時措施和不完美妥協所累積造成。我認為,本書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在於探討「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史形塑過程中蔣介石所發揮的作用。林孝庭的研究有助於進一步瞭解蔣介石對美、中、臺錯綜複雜的三角關係中的深遠影響,林書無論在資料收集、研究領域的拓寬都有重大突破。
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在於詳細討論了蔣介石和美國在1950年上半年的互動。在此國民黨危急存亡之時,許多不願意見到國民黨政府垮臺的美國人士,以個人身分展開具體行動,協助蔣介石穩住局面,特別是美國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為主的「特種技術顧問團」,於1950年春悄悄地在臺灣推展一系列非正式軍事顧問計畫,協助訓練國軍部隊、替臺灣爭取武器裝備物資,並成為臺北與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橋樑。柯克一度曾為蔣介石在重大決策上最信任的人士,特別是棄守海南島與撤退舟山群島,以及堅守金馬等決策,柯克都扮演至為關鍵的角色。在杜魯門行政當局形同放棄蔣介石與國民黨政府之際,柯克代表美國一部份的軍方勢力,讓當時臺灣的國家安全決策極大地「私人化」與「地下化」。柯克簡直像一個好來塢西部片的英雄,單槍匹馬,來拯救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