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提幾點我對本書意見:1. 本書對於美國在二二八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新的審視。本書認為國民政府指責當時美國駐臺北副領事葛超智煽動臺灣人脫離中國統治,最後導致葛超智被召回。然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將葛超智治理臺灣的個人備忘錄,整合在他日後呈給蔣介石的建議書裡,間接地影響了國民政府著手改變對臺策略。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的初步改革,主要目的是為了安撫當地民眾,而這也是一個歷史的偶然,因為這些補救舉措在無意中為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形塑,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回到華府的葛超智,不斷在國務院與軍事情報圈力倡美國應協助臺灣建立一個開明的、有別於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體系,方能符合美國在亞太地區最大利益,而隨著國共局勢愈趨惡化,「臺灣託管」此一觀點也迅速成為美方主流看法之一。
我自己的研究發現,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不久,基於臺灣法律地位尚未經對日和約確定,司徒雷登大使向蔣介石提議,藉由設立經濟特區,由美國與中華民國共同管理臺灣,而蔣介石竟然口頭同意了。1947年3月27日晚,臺灣局勢初步安定後,根據駐臺領事館的建議,司徒雷登向蔣介石提出幾點意見:臺灣迫切需要更好和更廉潔的政府,可將臺灣設為特別經濟區,雇用大量美國技術顧問來協助開發臺灣經濟資源。會後,司徒雷登向國務卿馬歇爾彙報:蔣委員長強調他贊同這項建議,並要求大使著手擬訂具體方案。
但事實上蔣介石並不是這麼想,蔣當天日記為「彼對臺灣與瓊州之經濟則特重視。甚欲余聘美國人為顧問,並乘此臺灣變亂之時有所染指乎。」可見,當時蔣心中對司徒雷登的提議抱著懷疑態度。但是,形勢比人強,臺灣不穩定的局勢確實讓蔣介石擔憂。11月15日,司徒雷登發現蔣介石改變態度,「蔣委員長瞭解情況,他表示原則上衷心地支持某種形式的中美共同管理臺灣幾年,重點是經濟復興。」1947年底,蔣介石就已經口頭上同意中華民國與美國「共同管理臺灣」,本書並沒討論這一部份,是個缺憾。
2. 本書第四章指出,在蔣介石1949年初下野前後,他積極著手佈置東南沿海戰略三角,積極經營包括臺灣在內的反共根據地,然而因為隨後美國對臺灣再次出現地位未定論,以及美國跳過蔣,開始與陳誠,孫立人等人接觸,讓蔣不得不於1949年夏,再度回到大陸,積極部署其他反共根據地,進而衍生出蔣與桂系爭奪雲南地盤等故事。本書亟欲拋開「後見之明」,認為直到1949年底大陸風雲變色的最後一刻,整個局勢仍充滿著未定之數,這也是為何書名為「意外(accidental)」之故。本書另一重要的貢獻,是同時梳理了從1949年4月解放軍渡江至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政府內部對臺灣政策意見分歧和混亂的決策。國共內戰晚期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援助策略走向「區域化」與「地方化」,對於強化臺灣作為區隔中國大陸的政治認同與形塑,不論是國民黨1949年以後所帶進來的黨國體制,或是臺獨勢力主張獨立或國際託管的訴求,都帶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