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與隔離,不是孤立與對立,是為了更自由的生活與往來。」
新冠疫情的陰霾籠罩世界,隔離與檢疫逐漸成為社會的日常,但是抗疫與隔離,不是孤立與對立,目的是追求自由的生活與往來。
隔離檢疫的歷史緣由,關乎著自由貿易的制度化。隔離檢疫的英文字quarantine,源於義大利威尼斯,十五世紀時,為了預防曾橫掃歐亞大陸的黑死病復發,威尼斯議會要求船舶先得在外島停泊四十天才能入港。做為歐洲最繁華的城市,世界的航運首都,威尼斯的隔離檢疫措施,不是禁絕貿易,而是讓人員與貨物更安全地往來。
抗疫的目的,不是要區分族群,隔絕人群。今日由世界衛生組織(WHO)主管與負責的「國際衛生條例」,緣起於一八五一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衛生大會,為了跨國合作對抗國際疫情,其宗旨明白宣示:面對疾病跨國傳播,保護大眾健康,減低公衛風險,避免不必要地對國際旅行和貿易的干預。二〇〇七年新版的「國際衛生條例」裡,更明確要求在施行衛生措施時對國際旅行者給予尊重其尊嚴、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待遇。
臺灣是「國際衛生條例」的參與者,也是受其規範的一環。二〇〇九年疾病管制局郭旭崧局長收到世界衛生組織幹事長辦公室主任的信函,談到臺灣參與「國際衛生條例」的執行方式,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接納臺灣參與「國際衛生條例」並作相關安排。作為國際衛生工作的一個環節,臺灣政府與民間必須體認,抗疫不能封閉,人心不能隔絕,族群不能仇視,疆域不會永久禁鎖。受疫情影響的臺灣社會,人們應自助與互助,彼此關懷與合作,撐過艱難,迎接健康與自由的未來。
可惜,族群議題不停地干擾臺灣的防疫工作,媒體與政治人物藉著討論防疫,炒作認同政治。「國際衛生條例」主張的「對國際旅行者給予尊嚴、人權和基本自由」,臺灣沒有做到。
二月四日首班武漢回臺加班機成行,蘋果日報以獨家新聞的姿態,大大的標題寫著「救命班機變成逃難專機,武漢包機超過五十位非臺灣人」。這些「非臺灣人」,都是臺灣家庭的一份子,有居留權的臺灣居民,但蘋果日報把他們當成是無權返臺、偷混入加班機的逃難者。
「非法」的外籍看護,因為照顧臺灣人而被感染,衛生當局卻要求她下架被隔離時的直播影片,名嘴們談論她的戶外足跡,動不動怒斥「太誇張了」。她因為臺灣人而健康受損,她外出時並不知自己染病,臺灣政府與媒體名嘴沒有道歉,沒有感謝。
趁著疫情,民進黨立委林俊憲主張限縮臺商與陸配子女的健保權益,基進黨立委陳柏惟高舉「專制共產禁用民主健保」標語,主張檢討某些陸配與他們子女的居留資格,使其無法加入健保,並減縮外籍人士權益。臺商、陸配對臺灣的稅收、保費與經濟貢獻頗大,此等政治人物卻致力污衊,藉著挑釁來鞏固自己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