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瑜專文:蔣介石復仇與台灣沉淪

2017-04-07 06:30

? 人氣

歷經北伐抗日,位列二戰戰勝國領袖之一的蔣介石,最終退守台灣,而其功過迄今爭執不休。

歷經北伐抗日,位列二戰戰勝國領袖之一的蔣介石,最終退守台灣,而其功過迄今爭執不休。

「去蔣化」充其量是個表象,由陳水扁啟動,馬英九配合,到蔡英文大張旗鼓,他們各自的政治動機都不難理解。不過,去蔣化所採納的認識世界與認識自己的角度,反映了跨越顏色與世代的盲點,讓台灣的大哲學家、大歷史家、大法學家、大文學家,進入一個拒絕時代的時空密室,內捲在微末的算計中,無法競爭,看不見未來。蔣介石玉照上蒙塵的微笑,已儼然有如復仇者的訕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最簡單又便宜的解釋是,台獨為了建國,必須去中國化,而去中國化,就必然要去蔣介石。因為,在提振台灣獨立的士氣,建立自己歷史詮釋的任務下,絕對不容許任何關於國民黨或蔣介石對台灣有所貢獻的紀錄留存,以免造成台灣認同的混淆。這樣的解釋方式,是進入到台獨領導人的政治戰略中,將心比心後得出的,因此並沒有看到台獨領導人的去蔣論述背後,有範圍更大、層次更深的現象。

這個現象,就是籠罩全台灣知識界與政壇的一股反智潮流,不但不限於台獨,甚至不起於台獨。所謂反智,就是害怕思考,抵抗思考,壓制思考,尤其是壓制自己思考。這對於思想界與學界帶來的後果就是,足以讓我們從事反省的各種思想、文化、歷史資源,都成為發抒自己當下情感的工具,不但不能促成反省,反而還成為鬥爭傾軋的武器,結果,連童叟都爭相成為不負責任的思想家。

去蔣化就是反智症候群一個表現而已。早期曾混跡江湖的蔣介石,在歷經北伐、抗戰,到內戰來台後,又肩負在美蘇冷戰中建構反共堡壘,終其一生,無疑已然是親身實踐並見證大時代的重要人物。在他的記憶與視野中,是大歷史的循環、宗教的熱情、意識形態的矛盾、戰爭的殺戮、民族的存亡,以及日益渺小無助的自己。一旦看到蔣介石一生思想情感的起伏,就如同看到大時代的狂飆無情。

20170225鄭麗君表示,將持續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相關蔣介石商品已下架。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將持續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相關蔣介石商品已下架。

去蔣化運動視為理所當然的起點,純粹是質問蔣介石殺了多少台灣人,如此命題的動機,是凸顯台灣人作為受害者的自我認識,而這正是所有關於轉型正義的主張裡,都共享的自我認識。在這樣自我認識所規定的政治正確下,無論什麼偉大的哲學或歷史知識、動人的文學情節,都必須確認台灣的受害。影響所及,以轉型正義為職志的政治菁英,理所當然便在揭發前人為惡的氛圍中,把弄思想。

乍看之下,綠營林佳龍徹底否定胡志強的一切,藍營徐巧芯維護馬英九的一切,無黨的柯文哲推翻大巨蛋的一切,他們之間好像沒有什麼共通性。但又都是,從自己當下情感出發,操弄一切可以操弄的辯論技巧,哲學、歷史、文學、法學的術語信手拈來,把執政當成是洗刷冤情的表演,因此進入到只剩伶牙俐齒,展露自己聰明,卻無視時代險峻,不問歷史來去,任意編寫人物的無厘頭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

石之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