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招聯會)於2018年底作了個決定,2019學年後大學學系的甄選「至多參採」學科能力測驗五科中的四科,說是為了「減輕考生負擔」。但未料當即造成2019年申請入學篩選的困難,受到考生及家長的極大責難。招聯會該項決定原是受制於教育部的壓力,想要討好若干家長團體,但效果卻適得其反。
這一決定影響極其深遠。大學各校系的招生策略於是改變了,舉例而言:臺大的多數醫學有關學系選擇不參採社會科;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與慈濟大學醫學系,不參採國文科;臺大人類、地理、數學、經濟、公衛等多個學系,也都排除了國文科。為因應這一限制,政大傳播學院為了能招到理科較強人才,只得採取分組方式——其中九成名額採計國、英、數及社會科,一成名額採計國、英、數及自然科。
據招聯會公布簡章,2019學年共一九六三個系組參與申請入學招生,大多數都採計三科至四科;進一步分析,國、英、數仍為最主要科目,最多被移除科目是社會科,其次自然科。到2020年,許多「後段」大學為「求生存」甚至只參採一科,其景況更是慘不忍睹。
後遺症很大。當年「學科能力測驗」設計五科都需要考的主要理由是重視高中的通識教育。高級中等教育原以「培養五育均衡發展之優質公民為宗旨。」記得十幾年前,教育部曾強力要求高一、高二課程不分組;曾幾何時,現在則利用限制考科的手段強迫提前分組!可以肯定,未來的高中生或偏廢文科,或偏廢理科,甚或偏廢基礎科(國文、英文或數學),如此能培養「優質公民」嗎?招聯會為「減輕考生壓力」,卻造成「弱化學生素質」的後果,罪莫大焉!
且簡單回顧考科改革的歷史。以前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舉辦的「大學聯考」分甲、乙、丙三組;三組共同考科是國文、英文、數學(區分理科與文科)及三民主義,甲組增考物理及化學,乙組增考歷史與地理,丙組增考化學與生物;每組都是六科。
本來醫科(後來才改稱醫學系)屬甲組,是該組最熱門的科系,但到1964年,醫科面臨挑戰,為保持其「龍頭」地位改屬丙組。於是,之後二十年所收的學生缺乏物理科的背景,對後來臺灣基礎醫學方面的研究水準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後來乙組分出丁組來,考科不變,在此不贅。到1984年,四組又重組為四個類組,醫學有關學系改屬第三類組,於是加考物理;農學有關學系屬第四類組,考科不變。
當年大學聯考雖為一般詬病為「一試定終身」,但無可諱言的,它維持了臺灣的大學生一定的水準,對後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巨大變遷有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