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上周四才開完六場「前瞻基礎建設」公聽會,針對這個行政院未來八年、舉債8,824億的計畫,學者專家提出很多建言,但扣除周末假日後只有一天,本周一起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就連排三天審查,而且原案原封不動送審。那六場公聽會彷彿空氣一般消失無蹤,這是立法院在跟人民示範什麼是「假公聽會」。
而且,《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都還沒開始審,可能過、可能不過,就算通過也未必就是原來的方案。個案未來還必須經過環評、都市計畫等審查程序,會不會過還不知道,但蔡英文總統、行政院長林全已經展開視察行程。這一視察,接下來的行政程序還要審嗎?這是總統在給人民示範什麼是「假民主程序」。
這是有史以來,國內舉債額度最高的特別條例,而且2017年度舉債空間只剩1.2兆,這筆錢花下去,未來八年很難再有舉債空間,更應該慎重以對。如果做一件事要花10分鐘,應該先花2~3分鐘想一下該怎麼做最有效益,何況8,824億,而且這是向後代借的錢,不是蔡英文總統的私房錢,必須對人民交代。
特別預算常態編列,會吃垮下一代的競爭力
首先還是要再談一次什麼是「特別預算」。特別預算不同於公務預算,依預算法83條規定,唯有國家發生重大災變時才能編列。特別預算的錢主要靠舉債而來,連本帶息都要由後代來還,一旦還不出來政府就必須加稅來償還。原本想藉由特別預算做好基礎建設造福下一代,卻反而會吃垮下一代的競爭力。
而且,舉債有上限規定,未來如果不幸再發生災變,就限縮了再舉債的空間。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會輕易舉債,何況金額這麼龐大、年限這麼長。特別是又到了選舉年,難免被質疑是用來綁樁,而果真用救命錢綁樁,更加不可原諒。
建設效益充滿問號,必須全盤重新檢討
這筆8,824億的特別預算包含軌道建設、水環境建設、城鄉建設、數位建設、綠能建設五大類,編列的細項有許多可議之處。
舉例來說,佔了一半經費的軌道建設,提出多達10條捷運、4條輕軌,多條捷運還延伸到偏遠地區,例如台中捷運延伸彰化、桃園捷運延伸中壢。而至今在台灣沒有成功經驗的輕軌,不知為何突然流行起來。未來這些軌道運量如果起不來,就會變成一個又一個錢坑。而且,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是只靠軌道嗎?
另外還提出六個鐵路立體化工程,把平面鐵路變高架或地下,每個工程經費都高達數百億。公聽會中多位學者反對立體化工程,而且明確建議,只要仿照日本大阪、品川車站做跨站平台,經費少、效益高。這些建議應被好好參考。
再來看佔預算第二高的水環境建設,竟然舉債去做美化水岸這種連必要性都有問號的工程。而且現在根本不缺治水預算,因為2014年編列的六年660億「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到2019年才結束,成效都還沒評估,不需急著再編列。
此外還納入多個爭議性高的水庫開發案,例如南投鳥嘴潭人工湖、苗栗天花湖水庫,這兩個案子雖然環評過了,但因地方反對至今無法興建。還有台中大安大甲聯合用水工程,之前因環評搶過被行政法院撤銷,經濟部自願進二階環評,現在程序還沒走完,上周六林全就到現場視察,想必未來環評也只會配合演出。
昨天立法院審查時也有立委提到,許多預算編列充滿矛盾,例如交通部長賀陳旦已提出,未來要增加軌道預算、減少公路預算,但前瞻計畫中卻要蓋4萬個停車位,究竟是要鼓勵公共運輸、還是私人交通工具?而且一旦蓋了停車場,水泥鋪面勢必增加,也增加淹水風險,與治水精神背道而馳。
前瞻計畫提出前,都只由政府片面決定,沒有公民參與。既然開了公聽會,學者專家也提出這麼多建言,最起碼要先退回草案,納入學者建議提出修正版本,再舉行幾場聽證會,擬出最佳方案。如果真如民進黨所言,這個計畫關乎台灣未來30年的競爭力,何不開放民眾自己選擇,他們要的是什麼樣的未來。
*作者為獨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