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沙威瑪」引發熱烈討論,因為大家描述得繪聲繪影,有那麼一個瞬間還真讓人懷疑起自己一直以來的知識。然而,在這場沙威瑪熱潮之下,有些事情或許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
是「趣聞」還是「新聞」?
其實可以這樣說,「沙威瑪變成一種生物」是被網友們所「製造」出來的,更是具有嘲諷和幽默意味而形成的「生物」,但實際上的沙威瑪其實是一種將肉類堆疊成的肉串,燒烤後並從外層削下的食物。這一系列新聞的製造過程,若初步用關鍵字「沙威瑪」搜尋新聞或許可以窺探一二,從4月21日至24日至少有十五則報導,更進一步檢視新聞內容,幾乎都是直接引用網友的貼文、回文,更甚至是直接截圖作為新聞的畫面,最有趣的還有電視台將這一個趣聞做成「獨家」新聞。
當然在新聞價值上來講,也許具有趣味性,但是真的有那麼重要到,需要變成獨家,甚至是四天共至少十五篇以上的新聞,去報導此事與延伸的相關事件嗎?我們進一步從4月21日當天的新聞標題來看,如三立新聞網以『「沙威瑪」傳說再起!巨大肉串削不完網友揭驚人秘密』,及ETtoday『「沙威瑪」肉串永遠切不完?網友的話差點都讓人相信了』為例,從這些標題與內容來看,也許可以點出,目前網路新聞的幾個問題:一個是趣聞當成新聞,另一個是新聞內容農場化。
當趣聞變成新聞充斥在整個新聞版面或許並無不可,但是,當新聞內容日漸淺碟,甚至擠壓到公眾對議題討論時,這對國家的社會發展是好的嗎?以上禮拜為例,當沙威瑪新聞充斥網路,加上網路同溫層效應,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前瞻計畫的問題、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對亞洲乃至台灣產業的影響,以及法國大選對世界局勢的變化?
另外,觀察這四天的新聞也可以發現,不僅是內容農場式的標題,例如:「網友揭驚人秘密」、「差點都讓人相信了」這樣的標題,新聞內文也是由社群平台上的貼文與網友留言編輯而成,幾乎不須經過採訪和撰稿,就能完成一篇報導。這樣如同內容農場一般,使用網路上的來源和圖文編輯而成賺取點閱流量的狀況若長期下來,恐怕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倫理,以及新聞的本質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連署禁售沙威瑪與媒體素養
「沙威瑪」一事還有個有趣的地方在於,還有人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禁售沙威瑪連署,提案者的動機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也帶出了另一種討論,有不少論者認為要加強科學素養教育。
其實,仔細觀察每當社會發生一個事件後,不少有論者都會認為要加強「○○素養教育」,如果仔細羅列出我們可以思考到的「○○素養教育」,可以填入的或許有:人權、性別、環境、生命、海洋等等。但筆者要說的是,社會中訊息的傳遞、散佈,以及人與人之間價值觀的溝通,其實都不脫離媒體。因此,甚至可以那麼說:若要有正確的科學教育、推動司法改革、推進人權觀念乃至於婚姻平權要有對等的討論,首先都要有好的媒體,因為沒有好的媒體,就沒有好的公民社會;因為任何的公共議題都會與媒體相關,也正因如此,媒體素養教育也涵蓋諸多前述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