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塔初建於西元730年,之後曾6次遭火災燒毀,現存的是在西元1426年時所重建的。全塔高約17丈(1丈約等於300公分、共約50公尺),是江戶時期僅次於京都東塔的日本第二高塔,登上塔頂可以俯瞰整個奈良平原,塔內第一層內部中心的棟樑周圍,供奉了--藥師三尊像、釋迦三尊像、阿彌陀三尊像、彌勒三尊像。原本購買五重塔的人是想分拆之後將其中的貴重金屬當成回收物賣錢,不過在缺乏現代工程機具的幫助下,使得拆除作業相當麻煩,就在大家猶豫不決難以做出適當的決策時,負責施工的包工頭突然開口建議,他認為不需要花到數萬日圓的拆除費,只要680日圓(円)就可以將五重塔拆除,這個價格是他依照火燒後所剩金屬的殘值所計算出來的。不過消息一傳出就遭到興福寺附近居民擔心因大火延燒而堅決反對,這才使得這珍貴古蹟意外躲過一劫而保存至今(註四)。直到1881年(明治十四年),興福寺才得到了重建的許可,然因為沒有圍牆,形成現今寺院位於公園中的狀態。1998年,興福寺以「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而登入「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名錄之列。
因為害怕基督教入侵~而不得不放鬆對佛教的管制
現在已經無法估計當時有多少珍貴的佛教文物在動亂中遭到無情的破壞。以真言宗(屬密宗,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最盛行的富山藩(約今日富山市一帶)在《廢佛令》頒布後,就強制將籓內原有1,320多所寺院,縮減合併為1寺。而沒收來的梵鐘(掛於佛寺內的大鐘)及金佛、佛具被溶掉後變成槍砲原料。而「國學(指日本傳統文化)」最盛的薩摩籓,被搗毀佛寺更超過1,600餘座(註五)。最糟的是,因為傳言官府將放火燒毀佛寺,讓住在附近的居民害怕遭到池魚之殃,最後乾脆自己動手先破壞寺廟,結果竟衍變成地方性的集體騷亂。
現今鹿兒島有一個名為「佛淵」之地,據說就是當年薩摩籓百姓大量沉毀佛像的地方。經過三年多的動亂,到1871年,明治政府因擔心基督教會因此趁虛而入取代佛教,所以官方就以維護宗教自由的名義,緊急發布相關之《古器舊物保存方》太政官布告,才暫時喝止了這股破壞古物的歪風。但沒有了信徒的寺廟,陷入了極度窮困的窘境,為了生存廟方只能開始賤賣寺寶,使得大批古文物因此流落海外。1880年(明治十三年),應邀從美國到東京大學教書費諾羅沙(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帶著他的學生兼翻譯岡倉天心(1863~1913,原名:岡倉覺三),訪查各地古寺,同時展開了大規模的古物收購與保護行動。費諾羅沙原本受聘來日本教的是──經濟與哲學,但他到日本之後卻對日本(東亞)的傳統藝術與古文物產生極大的興趣,他不斷的在公開演講場合中,以西方美學的觀點為基礎,稱讚日本傳統藝術的價值與優越性,這逐漸的喚醒了日本社會對於文物保護的重視。同時他也多次參與日本官方主導的古物調查行動,開啟了日本保護古文物的基礎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