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飢荒與食物短缺,該怎麼解決?智能農場結合科技和創新,開啟農場革命

2017-05-13 08:30

? 人氣

21世紀我們還將面臨另一個棘手挑戰:預計到2050年,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口數將達90億,如何養活那麼多人?智力分享研發的科技,面對這一挑戰,扮演何種角色?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增加,依賴本地資源的生產需求也愈來愈大。新一代溫室、自動擠乳系統之類的創新科技,將從新定義糧食的生產方式和產地分布,從而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許多全球領先的智能科技區也在鑽研這一問題,比如矽谷附近有大批科技新興企業,藉助無人機和大數據分析,幫助農場主提高產量;一些名氣較小的地方,如荷蘭的瓦赫寧恩(Wageningen),針對溫室未來發展展開大量研究;瑞典的隆德則專注研發擠乳機器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農業食品生產國,出口量占世界總量的11.5%,這一點大家並不意外。但是,此方面排名第二的國家,的確讓人意想不到:居然是荷蘭。該國人口密集,面積極小,甚至比不上美國面積的0.5%,其食品出口量卻占了世界總量的7.5%。荷蘭表現如此突出,歸功於多個不同因素,包括荷蘭農業極高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瓦赫寧恩的農業大學之間的智力共享和積極合作,農場主組織和私有企業之間的合作,加上有效的市場營銷等

瓦赫寧恩大學(University of Wageningen)起初專為培養專業農場主而設立,大部分學生來自荷蘭。而如今,在農業領域的世界排名中,該大學排名第二,所有相關課程都深受好評,學校近半數的研究生都從國外而來。世上只有少數幾所大學,其學生可在任意一家歐洲教育機構轉換自己的學分,瓦赫寧恩大學便是其中之一。

這所大學與當地最先進的農業研究所、瑞典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農業研究所都有合作。瓦赫寧恩的研究員,不但積極探索荷蘭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式,更根據氣候變化情況,力求解決中亞食品安全問題,同時努力探尋提高非洲產量的方法。他們還與植流電(Plant-e)等新興企業緊密合作。植流電公司正研究各類方法,希望利用正在生長的植物發電,而另一家麥克羅斯食品安全公司(Micreos Food Safety),正在研究用「有益」細菌代替抗生素的可能性。要完成這一研究,需要微生物群系計畫(Microbiome Project)提供大量數據支持。這項全球性的計畫專門描繪人體細菌的基因足跡(geneticfootprint)。這些細菌遍布人體內臟,對人類非常重要。

當然,荷蘭給人的典型印象,就是漫山遍野的鬱金香和黃水仙,國家也憑此聞名於世。但有很多刻板印象,雖不算錯誤,但也稍顯片面或早已過時。這一印象也不例外。如今,荷蘭生產的大部分花卉、植物、蔬菜都是溫室作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