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深耕社區互助合作,人人都能享有金融服務的普惠金融價值

2017-05-16 06:40

? 人氣

表面上看起來,互助社實在很難與商業銀行競爭。然而,正因為互助社規模小,且利潤均回饋給社員的特性,使得它們更能深耕社區或特定族群,發展溫暖的個人化客戶服務。(資料照,美聯社)

表面上看起來,互助社實在很難與商業銀行競爭。然而,正因為互助社規模小,且利潤均回饋給社員的特性,使得它們更能深耕社區或特定族群,發展溫暖的個人化客戶服務。(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銀行系統,金融服務理應非常充足,但由於自由經濟的市場失靈缺陷,許多美國民眾(尤其經濟弱勢)無法得到主流金融機構的產品與服務,產生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的問題。儲蓄互助社(credit union)非以盈利為目的,偏重服務社區與經濟弱勢者的特性,恰好彌補這一缺陷,成為普惠金融(financialinclusion)的重要支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當美國因金融海嘯導致金融市場的存款普遍下降時,互助社的存款總額卻反而增加。根據美國儲蓄互助社協會(Credit UnionNational Association, CUNA)統計指出,雖然美國儲蓄互助社家數日漸減少,但總服務社員人數仍是節節上升(詳見圖1、圖2),2016年全國互助社總社員數已達1億100萬人,占美國人口40%之多;相比2010年人數更成長12.6%;社員的忠誠度快速上升,超過60%的社員認為互助社是他們往來的主要金融機構。

根據美國儲蓄互助社協會統計指出,雖然美國儲蓄互助社家數日漸減少,但總服務社員人數仍是節節上升。(傅清源提供)
根據美國儲蓄互助社協會統計指出,雖然美國儲蓄互助社家數日漸減少,但總服務社員人數仍是節節上升。(傅清源提供)

這不禁令人好奇,號稱全球銀行業最發達的美國,擁有6,000多家銀行,近10萬個分行據點,竟然還有這麼多民眾之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互助社在金融體系竟然扮演這麼吃重的角色,其背後原因為何?

儲蓄互助社的起源

儲蓄互助社係非以盈利為目的的互助合作團體,以改善社員生活,增進社員福利,促進社區發展為目的。儲蓄及互助貸款並行,並僅對社員服務及偏重消費性貸款,換句話說,社員是股東同時也是客戶。而這些社員都會有一個共同關係(common bond),例如是同一職業或同一社區。而互助社的利潤則轉換為較銀行更低的優惠利率方式回饋予其社員,故其對發展平民融資具有重要的功能。

儲蓄互助社最早起源於1849年德國南部。當時德國社會貧富不均差距甚大,農民與低收入者生活非常艱苦,且受高利貸壓榨情況普遍,雷發巽先生(Friedrich WilhelmRaiffeisen)原先發動向富人募捐來救濟貧農之計畫,結果不甚理想。最後他發現「自助互助」才能解決此問題,成功成立了第一個儲蓄互助社,其後風潮傳至加拿大、美國,並在幾十年內傳遍全球。

美國儲蓄互助社的特色

作為一種合作金融組織,美國儲蓄互助社相較一般金融機構在許多地方相當的不一樣:

1、民主平等的組織結構。儲蓄互助社每位社員均享有平等的投票權(一人一票)和決策權。儲蓄互助社以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三權制衡機制,其中管理階層由全體社員組成的社員大會選出,當選人員一般多為無給職。同時,社員可自願加入或退出,只要符合章程要求,願意承擔社員義務,最少只須認購5美元儲蓄互助社的股金,就可以成為社員,享受社方提供的服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