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的,在這波全球大衰退中,中國是率先復甦,但更值得關切的是:能持久嗎?而由本周的中共兩會中,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未提出全年經濟成長具體目標、發1兆美元抗疫特別國債來看,顯然北京也是戒慎恐懼,知道未來經濟風險高。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帶來的衰退已無疑義,國際貨幣基金預估今年全球經濟衰退3%,其實,依照過去的定義,全球經濟成長率如果掉到2.5%左右,就屬於衰退。而目前中、美、歐、日、英等幾個主要經濟體都公布首季經濟成長率,無一例外掉入衰退,除了中國,其它經濟體全年預測值全為衰退,因此今年全球衰退應該已是「板上釘釘」逃不掉了。
如果以時序看,1月下旬中國就開始封城、全國經濟進入半停擺狀態;但3月後開始控制住疫情並逐漸啟動復工,4月後復工率大致上就拉上8成以上,雖然經濟尚未完全回到正軌,但生產活動已逐漸復元。因此,中國首季出現6.8%的衰退,可視為這波衰退的谷底,未來經濟可望逐季拉高。
但歐美大部份在3月初開始出現疫情擴散,下旬後封城、鎖國、居家隔離令紛紛出籠,經濟幾乎停擺,一般估計至少5-8成的經濟處於停滯或停擺狀態,這種封鎖狀態到5月中才要陸續放寬或取消。也就是說,歐美國家經濟受疫情衝擊大部份在第2季出現,因此第1季美國衰退4.8%、歐元區衰退3.8%、英國衰退3%,但第2季,這些國家衰退幅度的預測值在20-30%左右,全年衰退幅度在5-10%之間。
因此,說中國在這波全球衰退中率先復甦當無疑問,日前德國汽車大廠大眾汽車公布其4月在華銷售業績,較去年同期減少2%而已,預估5月銷售量可回到去年水準,該公司認為如果中國「出色經濟復甦」持續下去,全年業績有可能「與我們的原計劃相差不遠」,這代表的是中國的需求已接近回到正常。再如中國4月出口增加8.2%,但1、2月是衰退15%,3月也衰退3.5%。
不過,中國率先復甦的勢頭能否延續下去,卻有風險與不確定性。李克強在報告中所說的「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中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就是指這部份風險。
最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當然是擔心疫情捲土重來、再次進入大面積的封城而重創經濟。大部份的專家都認為在疫苗出現前,年底疫情可能會捲土重來,這也是部份經濟預測認為會出現「w型」復甦的原因。不過,就事論事而言,在經歷過新冠的突襲後,未來即使疫情再起,政府與民間都有經驗因應,不會再放任擴散成需要大面積的封鎖,因此縱然疫情捲土重來機率大,卻未必會再次大規模擴散而對經濟再帶來嚴重傷害,這部份風險其實相對較低。
較大與更實際的風險與問題反而是:其它國家(主要是歐美)的經濟復甦與需求消失情況多嚴重。
全球化與供應鏈體系的情況是這樣:當中國的經濟與工廠停擺時,其上下游供應鏈、末端需求全部都要受影響;這時歐美即使經濟與社會運作正常、需求存在,但中國沒東西可賣出;或是東南亞運作正常,但中國工廠停工、不會向東南亞的供應鏈買進生產所需。
現在則是中國恢復正常生產,但歐美經濟仍處於兩位數的嚴重衰退,失業率暴增─美國4月失業率14.7%是大蕭條後最高點,因此需求全面下降。如果歐美復甦腳步過慢,需求回升緩,中國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最後生產、整體經濟一定會被拖住。要全面恢復正常,需要從頭到尾的供應鏈體系、各國市場都回到較「接近正常」的狀態,否則終究是有「一頭」會拖累另外「一頭」。
因此,中國的率先復甦勢頭是否能延續下去,終而完全回到正軌,還要看歐美疫成果而定,不是全然操之在己。更長期而言,疫情後的全球結構性變化─從逆全球化的發展、供應鏈重組的變化、東西對立與仇中是否惡化、中美爭霸情勢等,更將影響著未來經濟的發展,但現在其「能見度」卻相當低,需要下注的國家與企業,還是小心看清楚,更要綁好安全帶迎接震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