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解除防疫隔離,伴隨而來的是總理莫里森的人氣激增。
正值他當選連任一週年,互聯網上對他是滿滿的善意,年輕人在TikTok 上為他唱讚歌,以前批評他的人現在對過往的言論表示道歉。
這番暖心的場面跟去年澳洲森林火災期間莫里森的公共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當時他最受詬病的是澳洲野火熊熊之際,自己作為總理卻悄悄到夏威夷度假去了。
澳洲野火與民意低谷
在旁人眼裏看來這是莫里森總理的瀆職之舉,隨即引爆眾怒,公眾同仇敵愾,在媒體鏡頭前對他粗言怒罵,消防員和火災倖存者當著媒體的面眾拒絶跟他握手。
轉眼到了一月下旬,火勢漸熄,生活剛剛開始恢復正常,新冠病毒襲來,疫情來得既猛且疾。
又過了幾個月,澳大利亞上了世界最佳抗疫國家排行榜,感染病例約7000,死亡病例不到100。5月中旬,還在醫院加護病房躺著的新冠患者也就10來位。
莫里森總理的支持率穩居66% — 這是過去10年來澳大利亞總理能取得的最高支持率。
那麼,莫里森是通過什麼辦法徹底扭轉了自己的公共形象呢?
聽從專家意見
病毒來襲的緊要關頭,莫里森轉向專家求教,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立刻把建議付諸行動,而且不吝代價。
觀察者說,效果立竿見影。每次總理發佈重要聲明時,政府首席醫療官布蘭丹・墨菲(Brendan Murphy)都在他身邊(當然保持著1.5公尺的距離)。
世界衛生組織(WHO)說旅行禁令沒必要時,澳大利亞對中國閉關、禁飛,就是墨菲的建議。新冠疫情被正式定性為全球大流行之前,坎培拉已經這樣為它冠名。
澳大利亞醫學協會(AMA)主席托尼・巴頓(Tony Bartone)說:「顯然,是這樣,發生公共健康危機的時候就得聽醫學專家的」。
但是,他說,聽從醫療專家的話會對經濟造成巨大干擾,而這意味著疫情早期就諮詢專家,而且對專家的建議不折不扣地聽從,需要強大的領導魄力。
當病毒本地傳播明顯加速時,莫里森迅速採取行動,感染病例剛一超過一千人,立刻下令關閉酒吧和類似的營業場所,禁止大型公眾聚集活動。
巴頓醫生說,商店關門歇業帶來的經濟後果很驚人,但莫里森沒有猶豫,這點跟英國和美國的領導人就不一樣。
他選擇聽從科學。有意思的是,澳洲火災期間他正是在這點上最受詬病。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新冠和山火是兩種不同的災禍。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歷史學教授弗蘭克・彭吉奧諾(Frank Bongiorno) 指出,總理的應對行動受到政治包袱的制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