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說起來龐大,其實是個可虛可實的計劃。實,是指這兩條絲綢之路上的許多國家,本來就與中國有或多或少的經濟聯繫,或投資、或貿易。世界上現有224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經與將近170個建立了經貿來往。基於這一現實,納入一帶一路只是形式上的變換;虛,是指納入一帶一路之後,對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來往到底會有什麼變化?這完全取決於錢從何而來。從提出「一帶一路」的設想以來,其核心問題就是如下三方面:投資的錢從哪裡來?項目的利潤有何保證?有無投資風險,風險有多大?
這些問題,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5月4日在中國金融雜誌官方微信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要點是:長期來看,一帶一路投融資合作不是單向的資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構建共同付出、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體,同時還必須藉助市場力量,以市場化融資為主,積極發揮人民幣的本幣作用。以撬動更多的當地儲蓄和國際資本,形成正反饋。
這篇文章不經由《人民日報》發表,各國政府及相關專家也許未曾注意到。但路透社卻很敏銳地發現了這條消息預示的動向,立刻於同日發表一條消息(中英文皆有):《周小川稱「一帶一路」投融資應以市場化為主積極發揮本幣作用》 ,意在提醒參會國註意。我不知道前來參會的110個國家是否都及時看到這條消息,以及看到後是否明白其中意涵。以周小川的中國央行行長身份、在「一帶一路」北京峰會前夕發表個人署名文章,只能看作是中國政府向參會國吹風之舉。
北京的算盤:人民幣本幣取代美元作為投資
中國政府希望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共同出資、共獲收益、共擔風險」,可算是吸取了以往教訓,即海外投資「麻煩項目」多,尤其是國企做為投資主體的項目,90 %以上陷入失敗。(《中國海外投資為何麻煩項目多?》,VOA,2016年6月23日)這想法當然比以前那種外援式的投資要聰明與現實,但各國能否如願響應,得看各國政府如何考慮了。畢竟,世界上只有極少數政府能像中國政府一樣,充當巨額投資主體。大多數私有製為主體的國家當中,投資主體只能是企業,而企業考慮的主要是投資收益與風險,對項目的評估及風險評估,與政府完全不同。
但這還只是與會國一個較小的失望,更大的失望是周小川強調:要積極發揮本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使用本幣開展投融資具有許多優勢,包括有利於動員當地儲蓄和全球資金、有利於降低換匯成本並維護金融穩定等。
不容否認,參會諸國當中,不少國家是奔中國那數萬億外匯儲備來的。儘管中國政府的外匯保衛戰打得非常艱苦,但這些國家一想到3萬億這個數字,就會覺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北京隨便撕下一隻小角,就夠自己吃半天。因此,聽明白周行長這條宣示之後,多少會有點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