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性婚姻釋憲案引起諸多國際媒體關注,法國「解放報」特別提到已故法籍旅台學者畢安生;還有讀者留言懷想畢安生,並指他的故事促使同志權益組織動員,讓奮鬥有了成果。
大法官針對同性婚姻案做出解釋,認為現行法令未保障同性婚姻,有違憲法保障人民婚姻自由及平等權的意旨,主管機關應於兩年內完成法律修正或制定;若逾期未完成法律修正或制定,同性伴侶可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這個消息吸引眾多國際媒體注意,法國媒體也多有報導,其中有記者和讀者特別提到去年逝世的法籍旅台學者畢安生(Jacques Picoux)。他生前在台灣教授法語和法國文學,同時涉獵電影藝術,在台生活近40年。
《解放報》(Liberation)在報導一開頭就提到畢安生和他的同性伴侶,文章簡述他們相伴35年,伴侶逝世後,畢安生被趕出公寓,去年墜樓喪生,這件事凸顯同性伴侶在台灣不被法律承認的事實。
《費加洛報》(Le Figaro)也報導了台灣同性戀權益進展的消息,一名讀者在文末寫下大段留言說,他很有感觸地想到畢安生;由於法律陳舊過時,使得伴侶病逝後,畢安生變得一無所有,但這也促使台灣同性戀權益組織更大力動員,讓「這場對抗中世紀的奮鬥有了成果」。
此外,《解放報》訪問當代中國研究學者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他說,台灣率先開放婚姻平權,可能會給其他亞洲國家帶來驅動效應,但也可能要花很多時間,例如日本這麼高度發展的國家,在這方面比台灣更保守。
他補充說,觀察中國傳播台灣同婚釋憲案的方式,應該會很有意思,都市年輕人可能會被台灣發生的事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