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進黨證明有能力拉開戰略縱深
一八年底民進黨在高雄選戰的大敗,至少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是高雄長期的低薪,留不住年輕或高學歷人才。當時韓國瑜批評高雄「又老又窮」與「北漂」,的確打動許多人的心弦。
第二是民進黨的長期執政,特別是中央、國會與地方全面執政、立委八仙過海,卻內鬥傳聞不斷,對高雄市南北差距的結構性困境依然無解。
現在即使是經過這兩年的沉痛經驗,並不意味著高雄人一定要繼續接受「高雄就是我們民進黨的」這個命題。逐漸萎縮的國民黨與期待成長的親民黨,加上中國可能的助攻,有可能形成一股新保守主義的力量。
這個力量在未來會不斷地挑戰市長補選、二二與二四年選舉。基進黨這次成功發動罷免,其戰略意義在於證明他們與公民社會的合作有能力拉開戰略縱深,確立台灣的公民共識,在未來要求民進黨進行更大的改革幅度,以平衡這股新保守力量。
在這次罷免中,許多人引用中研院中國效應小組的調查,顯示有高達八四%的人認為中國政府不是朋友,來解釋這次的高投票數。但同時,我們卻有五五二萬人在經歷香港反送中的血腥鎮壓,與韓粉的光怪陸離現象後,願意繼續支持韓國瑜擔任台灣總統。這顯示台灣共同體認同的建立,除了台灣人自身的決心、政黨政治的合縱連橫之外,還有第三層,很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層──就是國際政治的穿透力量。
做為各強權必爭的戰略要地,台灣社會自我決定的空間,是被配置在國際強權的爭霸之下。這點跟香港處於相同的世界體系結構性位置。香港名義上是中國主權的一部分,但習近平真的要一國一制進行直接統治時,就會發現香港有它特殊的獨立空間。香港人對自己的國際性格很清楚,卻沒什麼籌碼可以對抗強壓上來的中國戰狼。
向國際社會表達自決權的再肯認
香港人攬炒就是用犧牲一切的決心,切斷中國的經濟補給線,等待帝國未來的垮台。台灣擁有更多的籌碼,但許多人卻想要與狼共舞,期待靠「同文同種」繼續大賺容易錢。因此,這次罷韓的第三層意義,就是台灣人再一次向國際社會表達了自決權的自我肯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