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上下「順時中」了近大半年,這次出現了「時中逆」─不是「逆時中」,因為至今還無多少敢「逆時中」,但因為健保改革的醫材問題,這次衛福部長陳時中被總統打臉,非轉彎不可。健保改革敏感又牽涉多方利益,多來幾次這種不成熟就端出來的改革,「順時中」的威力遲早要被消耗殆盡。
衛福部健保署針對健保差額給付醫材準備推出出新制,重點是針對8大類352項民眾自付差額的醫材,訂出民眾負擔上限。醫界為此反彈,依照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出的聲明,他們認為此政策將使醫材越趨廉價,降低高品質產品進入市場意願;醫材價格壓縮,最後就導致醫師收入必受衝擊。
陳時中為此親上火線說明,除了表示這次健保署提出的名單他看過,認為沒有太大問題,也強調這次改革講究實證,對專家有信心,新制會「如期落實改革」,但醫事團體若有質疑品項,可於這一兩天向健保署表達意見,將交由專家進一步討論。
台灣防疫成功,讓「順時中」成為全台的「主旋律」,醫界反對改革的「逆時中」,其實非常容易就可被打成「既得利益反對」─不過,當總統蔡英文也在臉書「逆時中」,說她「也收到不少醫療界朋友和病友的留言」,因此「請蘇貞昌特別注意這件事,並再與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就各界的意見與提醒進行研商」時,原本的規劃勢必要收回修訂。
因為連總統也「逆時中」,所以最後只能「時中逆」,衛福部非轉彎修訂不可,總統那句「正式實施前,政府團隊歡迎各界的建議,把方案調整到最好」其實已告訴官僚單位要調整原案了─衛福部也反應訊息、立馬宣布暫緩實施。
不過,如果純粹以是非對錯來看,這次健保局的改革確實有問題,那些負責規劃的官僚、學者專家,顯然對經濟缺乏理解。
過去有不少醫材屬於民眾部份負擔,即健保給付有定額,超過部份民眾要自負;訂出健保給付額度可以理解,因為同樣的醫材從基本款到高檔貨、甚至「奢侈品」,有如國產車到雙B再到藍保堅尼等差別,差距可到數倍;健保一般而言屬於較基本的保障,考慮到財務與整體公平性,健保給付定額有其必要。
但過去對民眾自負部份較無設限,民眾可考慮本身經濟情況與需求決定。這次健保改革好意的要幫民眾「省錢」,用陳時中的話就是「「改革是站在民眾角度,希望不要多花冤望錢」。
只是這種「減輕病友負擔」的方式,在經濟學上就是一種價格控管;價格控管(不准漲價)在政治上非常討喜,民眾都會覺得政府為民眾著想、省錢,但經濟上則多以災難結束,最後不是出現缺貨就是變成品質下降,產業界應該很清楚,某些大供貨商要貨價給低價量販的大賣場時,時常會有「特殊規格」─生產出品質較差、數量較小的貨品提供。其實,類似案例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只要看看政府要為全國家長省錢,限制營養午餐價格後最後的供餐品質,大概心中都會瞭然。
醫界說新制會造成「醫材越趨廉價,降低高品質產品進入市場意願」,其實並非虛言,甚至可說是必然結果。健保改革一片好意要幫民眾省錢,但最後只是讓民眾只有「價廉物不美」的醫材可用;保持較大的價格空間,其實也同時意味著民眾保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剝奪這個選擇空間,對民眾未必就是好事。
值得一提、同時也讓人意外的是整個決策過程,雖然進行一年半,但顯然許多醫界與醫材產業界都不知道,是溝通不夠、閉門造車,還是醫界與業界都太「狀況外」,是該檢討改進。此外,台灣健保體制相當特殊,雖然有社會主義化的成份,但仍應保有一定的市場機制功能,不宜全然剝奪,因為對體制的運作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