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德國參謀本部的前世今生

2020-06-21 07:10

? 人氣

1824年,參謀本部的基本架構已經浮現:在戰爭部第二處督導之下,由1位中將擔任參謀總長,13位校級軍官與15名上尉中尉軍官為主幹,本部設於柏林。在柏林之外,還有一個平行的架構:每個軍級、師級單位各有其部隊參謀部(TGS)。軍級單位為1位參謀長與2位副手,師級單位為1位參謀長與1位副手。本部內的分工根據潛在敵人的位置分為三個處:第一處負責東部國境可能發生的衝突,包括奧地利、俄羅斯、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第二處負責南部戰場,包括義大利與瑞士;第三處針對西邊鄰國,包括法國、比利時、荷蘭、與英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參謀軍官教育是參謀本部特別重視的環節。柏林的普魯士戰爭學院於1810年成立,與柏林洪堡大學同時,兩所高等學院的師資是互通的。1820年代,戰爭學院的課程中60 %為數學、物理、化學、德國文學、歷史等一般課程,40 %為軍事史、統計學、砲術、攻城法、戰術應用、參謀作業等專業課程。克勞塞維茲曾批評戰爭學院專業訓練內容不足,更像是一所小型的綜合大學。到了十九世紀末,專業課程的比例已經超越一般課程。從一開始,軍事史就是軍事教育的核心部分,參謀本部特別成立軍事史部門,參謀軍官被要求研究、演講、發表戰史研究文章。這也使得參謀軍官自認屬於普魯士知識菁英的一員。柏林 E. S. Mittler出版社(創立於1789年,為現存最老的德國出版社之一)幾乎是參謀本部專屬的出版機構,負責編輯出版軍事文獻、戰史叢書,以及軍事期刊。

20200615-普魯士戰爭學院(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普魯士戰爭學院(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20200615-普魯士戰爭學院馬場(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普魯士戰爭學院馬場(資料照: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現代地圖的發展,在十八世紀末從法國開始,經過持續的改進,成為一套標準化的製作流程。普魯士被擁有更好地圖的法軍打敗,決心開始學習地圖的製作方法。1816-1924年,全國地圖的測量與繪製,主要掌握在軍方手中,而參謀本部就是實際的執行者與使用者。1914年前的6位參謀總長中,有4位曾經親自參與地圖測繪,3位曾著書討論地圖製作技術。老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1857-1888年在職)1928年出版了地圖測繪演講的結集本。希里芬(Alfred von Schlieffen,1891-1906年在職)在中尉時代於測地部門服務了兩年,30年後,每天早晨的工作總是從參謀本部地圖室開始。

兵棋推演(簡稱兵推,war games)則是參謀本部用來檢驗作戰計畫與模擬戰爭流程的工具。從1780年代開發出來的棋盤式對抗,到1795年的作戰計畫對抗,再到1809年沙恩霍斯特對大型演習的改革,最後由芮斯維茨(Reisswitz)父子於1824年將現代兵推的規則定型,而成為參謀本部例行的訓練工具。兵推的主要目的包括:一、兵推為實際決策的訓練場合,可教導與學習指揮軍隊的方法;二、它是在模擬戰爭狀態下,檢驗評估作戰計畫的工具;三、它是能夠激發出創新概念的早期智庫;四、它也是考核參謀軍官能力的有效方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