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文明的角度看,辛亥之後一百多年的中國史,是一部潰敗史。考慮到這一百多年來,現代文明在世界範圍不斷取得勝利、在世界範圍不斷擴展,這潰敗就尤其觸目驚心。今天中國在物質上可能正在崛起,但文明上遠未崛起,文明潰敗的總格局遠未遏制。正是在這種情境下,居然有了新公民,有了自由、公義、愛的主張,猶如月黑風高之夜突然閃現的微弱的星光,哪怕怎樣微弱,都已經是奇跡,都不能不令人心動,令人驚喜。
寫到這裡,我突然一下理解了開篇提到的那個兄長所講的「良心不允」。他應該跟我是同樣的感受、同樣的心情。總有人感歎「曲高和寡」,感歎人心的沉睡和社會的冷漠。其實這是不對的。只要是文明的,只要真正關乎人,關乎人的尊嚴,怎麼可能一點不打動人?怎麼可能一點不激發「忍不住的關懷」?而這些沉默的力量,才是一個社會中最重要的力量。套用學者劉瑜「水位」的比喻,可稱之為關懷的水位、人心的水位。如果能找到一個支點,撬動關懷、撬動人心、撬動沉默的力量,那麼,「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水位一旦真正升高,水流一旦真正改變,沉默的力量一旦湧流出來漸漸匯成浩瀚長江,舟還能不變麼?我們還愁不能揚帆出海麼?
寫到這裡,又發現一個兄長的跟帖,其中一句話尤為精闢:「天道之存,先於制度。人性之在,早於思想」。制度和思想,在中國固然都大成問題,固然亟待變革。但如前所述,最大的問題只在於:如何改變?或許,功夫在詩外,根本的變革力量,就在天道之中、人心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天道的力量、人心的力量,以從根本上變革制度和思想,這或許才是我們當下最該反思的命題,或許也才是我們當下最該努力的方向。
竊以為,這或許正是許博士及新公民的方向?
*作者為中國公共知識份子,前《南方周末》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