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誰的不列顛空戰?英國的?歐洲的?世界的?

2020-07-12 07:20

? 人氣

與歐洲大陸的各種格格不入,本來就已經讓許多英國人不願意以「歐洲人」自居。受到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影響,蘇聯的共產主義與德國的納粹主義在30年代成為歐洲人擁抱的兩股異端思潮。信奉左翼和右翼思想的歐洲人,都認為資本主義已經無可救藥,必須要靠共產主義或者納粹主義來拯救歐羅巴。兩股勢力都想取代資本主義老大哥英國,而且彼此之間還相互競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就成為了兩股勢力比較誰更有能力造福歐洲的試驗場,左翼的共和國政府得到蘇聯與法國支持,右翼的國民軍背後毫無疑問是德國及義大利。面對如此混亂的歐洲,英國人想要遠離是理所當然。不過當年的英國政治家與今天主張脫離歐洲的英國人不同,他們知道不列顛群島沒有辦法如一艘大船般的駛離歐洲,對歐羅巴的問題也就不可能置身事外。

一名噴火式戰鬥機飛行員,在比金山基地匯報擊落德國戰鬥機的過程。(許劍虹提供)
一名噴火式戰鬥機飛行員,在比金山基地匯報擊落德國戰鬥機的過程。(許劍虹提供)

是要綏靖?還是加入法西斯?

在80年前的英國,如果硬要找一個思想與今天「脫歐」主義者相似的政治領袖,那非當是在邱吉爾以前擔任首相的張伯倫莫屬。不過張伯倫的思想,並不是完全不搭理,而是希望讓德國與蘇聯這兩股勢力彼此先殺個你死我活,再由英法等民主國家漁翁得利。張伯倫的「禍水東引」戰略,終極目標還是要讓英國能夠繼續參與,而非遠離歐洲事務。

只是張伯倫也知道,英國在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後已失去了原先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沒有辦法親自領導歐洲人民抵禦兩股崛起中的極端主義勢力。乾脆讓極左與極右自己先鬥到魚死網破,英國再出面收拾慘勝的那一方。張伯倫之所以在慕尼黑會議上對希特勒退讓,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權,目的就如同九一八事變後的蔣中正一樣,是為了給英國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

事實上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司令部司令道丁(Hugh Dowding),也是利用這張伯倫爭取到的時間來強化他手下的戰力,為後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打下基礎。所以張伯倫看似軟弱的綏靖政策,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日後英國擊敗共產主義與納粹主義爭取時間。差別只是在英國準備好以前,張伯倫打算坐山觀虎鬥,讓希特勒與史達林彼此消耗對方而已。

有人選擇綏靖,也有人認為應該要與納粹德國合作,就如同法國出現了貝當元帥領導的維琪政府一樣。英國同樣有人主張與希特勒合作,而且持這類政治主張者,很多人還和貝當元帥一般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勇抵抗德國。領導英國戰勝一戰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晚年就成為希特勒的狂熱粉絲,與一戰凡爾賽戰役的英雄貝當同為「歐洲版許歷農」。

巴黎和會四巨頭,左起: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義大利總理奧蘭多、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美國總統威爾遜(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領導英國戰勝一戰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左)晚年就成為希特勒的狂熱粉絲,與一戰凡爾賽戰役的英雄貝當同為「歐洲版許歷農」。(取自維基百科)

當英國政府決心抵抗納粹侵略之際,勞合·喬治滿心期待著邱吉爾早日下台。而且直到不列顛空戰爆發後的1940年9月,他都還公開主張與德國人談和,讓邱吉爾都不得不將這位一戰英雄比喻為「英國的貝當」。另外一位主和派領袖哈利法克斯(The Earl of Halifax),則可被稱為「英國的汪精衛」,只因為他從法國的快速失敗投降之中,看到英國抵抗必將遭遇失敗的命運。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