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如果中華民國最後完全沒邦交國,怎麼辦?他說出最壞的情況,台灣人要有心理準備

2017-06-21 12:17

? 人氣

總統蔡英文針對巴拿馬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表達我國立場。(蘇仲泓攝)

總統蔡英文針對巴拿馬宣布與中國大陸建交,表達我國立場。(蘇仲泓攝)

巴拿馬政府上星期轉移了對中華民國的外交承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事件引起許多台灣學者與官員對於台灣未來一連串的政策辯論,政策辯論極其豐富但少從區域安全的角度著手,這正是本文想要補充之處。

美國消失

川普上任後「美國消失」因素開始在東亞的國際結構上產生作用。直言之,從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可以在台灣生存至今,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構性因素是美國在物質能力上遠優於中國,並在主觀意識上願意維護其在東亞的霸權,這能力加上意圖的結果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70年的安然生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人永遠是改變國際結構的關鍵變因,在一切以「美國優先」的川普上任之後這一結構性因素逐漸不復存在,巴拿馬事件前已有許多蛛絲馬跡可循。首先,在中國瘋狂制裁南韓部屬薩德系統時,美國也僅有官員口頭勸告中國不應該如此制裁南韓,但未有在政策上的實際反制作為。第二,習近平親口以戰爭相脅美國的盟友菲律賓,警告杜特蒂不許開採南海石油,美國同樣地並無實際反制作為。三者,川普上任之後,對於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宣稱也傾向不挑戰,雖然在香格里拉會議上美國國防部部長批評了中國在南海的作為,但美軍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自川普上任以來也只有一次。

也因此,巴拿馬事件必須要放在這一大背景下來看待。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正如許多專家與學者已指出的,一向是美國門羅主義的管轄範圍。消息指出,早在兩個星期前台灣官員已向美國搬救兵但結果還是無力回天。可能的原因有,美國不想管、美國無力管、或者美國已和中國達成某種交易所以刻意不管(此點比較可能),但不論真實原因為何,問題本身可能比答案更為重要,台灣也是這一美國消失因素下的受害者之一。所以可以這麼認定,若未來川普不被國會彈劾的話,這一美國消失因素將會持續存在,儘管美國國會支持台灣的力道依然強勁,但此種支持是否能夠百分之百轉移至美國政府之實質作為仍有許多干擾因素。台灣必須要極其嚴肅且認真地看待「美國消失」因素對兩岸關係可能產生的衝擊

九二共識消失

巴拿馬轉移外交承認消息一出,台灣的學者與官員意見大約可以分成兩派。一派認為這是重新梳理中華民國在台灣法統正當性的好時機,既然世界各國不承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代表中國,那剛好藉此機會修憲、改國號、以台灣之名申請加入聯合國與締結新的邦交國等。例如:游錫堃認為「中華民國的邦交國變少了,自然台灣的邦交國機會就變多了。」此一思路尚未解決的問題是,邦交國與我國斷交主因是因為承受了中國的壓力,而非台灣自身穿著不合身的憲法。換個名字可以名正言順,但不會讓中國壓力消失,甚至有可能事適得其反,因修憲與改國號將觸及中國對台動武的條件。另外,從陳水扁政府學到的經驗是,當美國正與中國進行戰略合作時,台灣應避免打亂此種合作,當年陳水扁政府犯的戰略性錯誤之一,就是在美國需要中國就北韓問題與反恐問題進行合作時干擾了此一進程,因而被冠上麻煩製造者之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