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古典音樂的情書─瘋狂鋼琴家的救贖

2017-07-02 06:30

? 人氣

例如我們來看看書中第四章:布梭尼(F. Busoni)改編巴哈D小調第二號小提琴變奏曲(Partita No.2 in D minor)最後一段夏康舞曲(Chaconne):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是一首陰暗的曲子,樂曲起始一片悲苦沉鬱。像一種葬禮聖詠,滿載莊嚴、哀戚及無奈的傷痛;接著是變奏層層堆疊,逐步退卻,延展而後又萎縮,像是個音樂黑洞,不斷困惑人的心智。有些變奏是大調,有些則是小調。有些變奏大膽進取,有些則認命疲累。時而勇猛,時而絕望,時而歡樂、勝利,時而挫折。它讓時間靜止,也讓時間加速或往回溯。我不知道他媽的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我真的震驚到無法動彈。就像在吸K他命的同時,被魔術師達倫.布朗(Darven Brown)徹底催眠一樣。它觸碰到我的內在,讓我想起電影《蘿莉塔》(Lolita)中蘿莉塔向韓柏說,她內心有什麼東西被他撕裂了。我內心也有東西是碎的,但這音樂修補了它。傷口瞬間癒合,全然不費工夫。我馬上就明白,我的人生將會有音樂,就像我抱起初生的兒子時,我就清楚知道,為了他,我甘願被巴士輾過。音樂,更多的音樂──我要把一生奉獻給音樂與鋼琴。毫無意義,滿心愉悅,放棄其他的選擇。

我知道這聽起來很陳腔濫調,但它確實成為我的避風港。每當我感到焦慮的時候(只要醒著,似乎一向如此),腦中就浮現這首曲子。輕輕拍打節奏,旋律一再響起,進行變化、探索與實驗。我彷彿置身某種音樂迷宮,四處漫遊,享受迷路的快樂。它開啟了我的人生;要是沒有它,我幾年前早就死了。但是有了這音樂,還有它引我發現的其他音樂,就像是個力場,只有最惡毒、最慘烈的痛苦才能穿透。

各位可以想見,那對我的幫助有多大。

沒有其他活著的音樂家會談論自己嗑藥、罹患精神疾病,同時還能把音樂的美說得撼動人心;沒有人比詹姆士更能同理感受古典音樂家們本來真實病態的人生,透過詹姆士的描述,音樂如何從各個音樂家在心理或肉體傷痛中形成,如何從恥辱、悲痛和千愁萬緒中一點一滴地啃食出創作能量,最後變成「偉大」的作品。

詹姆士瘋狂無出路的人生被古典音樂改變了,現在他希望改變古典音樂的困境。

「核心的古典音樂圈不再賣得出任何東西,被許多人看做是完全不相干的東西。所有關於古典音樂從音樂家自己到對它的作品的推介、唱片公司、管理和整個行業風氣和圍繞它的道德——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這是所有古典音樂從業人員都清楚的問題,卻鮮少有人如此犀利地說出來。在第十五章中,詹姆士通過自己唱片發售和音樂會的經驗,悉數批評了演奏者、劇院管理者、古典音樂大廠牌、樂評家。他在自己的音樂會中和自己崇敬的加拿大鋼琴家葛倫·顧爾德(Glenn Gould)一樣與觀眾聊天,和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一樣在指揮經典作品前侃侃而談,讓觀眾對自己的談天說地和對自己的演奏一樣鼓掌,在古典音樂會上聽到笑聲而確定這是好的指示,引導自己繼續。「我此生從未感到有如此的成就感」,他讓自己作更多古典音樂的導引介紹,在Channel 4、BBC、ITV上錄製自己的節目,呼籲大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