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雙語國家」是蔡政府重要政策,然而遇上同為重點政策的108新課綱,在學者眼中卻出現矛盾。新課綱同樣從國小三年級開始上英語課,國中七、八、九年級授課時數為每周3節,再加上彈性節數調配;但九年一貫則多為3、3、4節再加彈性節數。相較之下新課綱授課時數減少,讓教育學者質疑學生是否能負擔雙語學習。
台灣英語授課時數過去已被認為需要提升,台師大語言與文化政策小組,日前針對亞洲各國國中小英語政策進行比較分析,指出台灣國中小英語課總時數,均不及周邊國家如中國、韓國;此外台灣國小、國中單字總量分別為300字與1200字,同樣少於其他國家(國小:500至700字、國中:1250至2500字),在2030雙語國家政策方向上恐需進行調整。
(延伸閱讀:雙語國家如夢一場?教師人數跟不上、城鄉差距再拉大 2030達標隱憂多)
台師大教育系教授林子斌表示,雙語教育跟英語教學互為表裡,台灣學生國語方面沒問題,但英語教學時數一定要夠,學生語言程度才有辦法負擔;但新課綱的授課時數卻減少,在政策上的衝突實在很奇妙,雖然會英語不等於國際化,但英語是大多公立學校學生接觸國際化的第一扇窗,所以還是應該想辦法把英語教好。
本土、新住民語都入課 學者:恐對雙語教育造成隱憂
此外,《國家語言發展法》去年通過後,要求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於國民基本教育各階段,將國家語言列為部定課程。111學年度起,中小學生必選修本土語言(包含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等),此外越、泰、緬、菲等7國新住民語言,也早已列入必選修。
林子斌就此指出,本土語言課程會對雙語教育造成隱憂,他贊同雙語甚至多語教育,但如新住民語言規定,只要有1名學生選修,學校就需要提供師資開課,「但現階段師資真足夠嗎?而就算足夠,學生吸收得了嗎?」
林子斌說明,不管英語、中文,或者鄉土、原住民族與新住民語言,光是拼音方式就完全不同,學生同時要學3種拼音系統的語言,當他們消化不了時,最後恐怕會變成語言沒辦法進步,學科更會變弱。
林子斌認為,雙語教育重點是用環境培養,不是只有課堂教學。如加拿大魁北克是英法雙語教育,還有新加坡、紐西蘭等國的雙語教育,都有建置完整環境 ;新加坡有各種語言頻道,魁北克各種告示都有雙語,而台灣平常接觸的環境就是國語,政府是不是要帶頭建置環境?向如果增加國際流動速度,學生生活環境裡常接觸外國人,他在環境裡自然就會培養雙語能力。
新課綱強調適性揚才 學者:應接受有些人語言就是較弱
林子斌並談到,新課綱希望適性揚才,有些學生可能對學科不敢興趣,就喜歡做菜、運動等實作課程,但如果這些科目都變成雙語教育,而導致他們聽不懂呢?「這些學生不就變雙重弱勢,語言跟學科都學不好?」他呼籲未來在政策推動上,務必要注意這種情況。
林子斌也拋出反思:「真的所有台灣人英文都要很好嗎?」他指出,台灣都認為新加坡、香港普遍英文程度比較好,但曾有研究顯示,其實只是因為他們比較敢講;而真正華語、英語都精通的雙語者,新加坡、香港都不超過2成。
林子斌認為,台灣英文厲害的人,只要有10、20%就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要很好,「新課綱既然強調適性揚才,有些人擅長運動、有些人擅長數理,為什麼不能接受有些人語言就是比較弱?」他認為,不打破個迷思就推行雙語教育,會讓許多學生很痛苦,其實只要能看懂簡單英文、基本日常會話就夠了,像有些日本職人一輩子其實不需要用到幾句英文,也能夠發展得很好。
☞從手指到眼球,掌握新聞脈動,現在就訂閱/購買紙本《新新聞》
☞想看更多政經時事、深度解析,快追蹤《新新聞》Facebook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