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社子島開發案,即便居民抗議不斷、監察院也糾正過程瑕疵,但台北市政府甩開所有不同聲音,持續推進程序,在上周舉行了二階環評審查會。雖然環評法第4條指環評應審查的項目包括:生活、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環境,但環評委員卻很巧妙的自我窄化為工程評估,於是當「環境影響評估」變成「工程技術評估」,就可能成就柯文哲完成又一個沒有人性的開發案。
擔任主席的台北大學教授李育明,在聽了許多發言者提到社子島以防洪之名進行全區區段徵收,欠缺公益性、必要性、還有假借防洪之名時,他回應:「區段徵收、防洪計畫,不是環評會的權限」。但如果連「社子島的防洪計畫是否需要透過全區區段徵收來實現?」這麼基本的命題都不是環評審查權限,只是審審廢棄物、汙水、綠美化這些枝節,真不知道環評的意義何在。
聲稱要保護居民的開發,卻是把居民趕走
北市府的環說書提到開發目的有兩個,一是「保護社子島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二是「配合中央核定之防洪計畫」。說來諷刺,一個以保護居民生命財產為名的開發案,竟然有超過一半的居民連署反對,因為他們在徵收後將被掃地出門,最後北市府要保護的是財團、跟買得起台北市昂貴住宅的外地人,不是他們。
社子島的現況有1萬1千多人居住,也是許多人謀生之地,就以農地來說,原本有170公頃,台北人愛吃的有機地瓜葉很多都產自這裏。但依北市府的開發案,區段徵收後農地只剩2.45公頃,大概跟全部殲滅差不了多少。
一位農民在環評會中說:「我是社子島的第九代,種菜種得好好的,這裏的菜在台北市很有名,如果沒有園可種,我全家都要餓死。社子島蓋了堤防之後20多年來沒淹水,這麼好的耕種地,你們要來徵收走這樣對嗎?」
而依台北市調查,社子島有181家工廠,只有2家合法工廠,本來市府應該規劃專區輔導他們就地合法,但區段徵收後的科專區只有16公頃,規定只有「有土地所有權的廠商」才可以進駐,結果是多數工廠也將被掃地出門。
那把農地跟工廠都消滅後,社子島區段徵收來的土地究竟要做什麼?全區302公頃,可開發區有124公頃,其中七成86公頃要蓋住宅區,要讓社子島居住人口增加三倍,達到3萬人,台北市要怎麼多出這些人來?
台大城鄉所副教授康旻杰提到,社子島的計畫人口有問題,過去十年台北市減少10萬人口,社子島計畫人口可能錯估。淡海新市鎮就是一個例子,當初計畫人口30萬人,現在不到3萬人,但卻已造成當地環境不可逆的破壞。
台北市議員黃郁芬說了一段話:「如果政府沒問清楚就做了一個政策,導致你要離開居住地。如果你想繼續住,可能要揹負千萬房貸,或承租專案住宅最多12年。但如果沒有這個計畫,你可以一直住在你自己的家,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居民來問,到底這個開發計畫給他們帶來什麼?開發不是把原本居住在這裏的人趕走,而是能為在地人促成一些正面意義,才是一個好的開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