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不列顛空戰80周年、二戰勝利75周年和兩德統一30周年,通通都稱得上是與德國或者德國空軍有關的日子。德國曾經擁有全歐洲,甚至全世界素質最好的空軍,為什麼會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呢?是因為飛行員素質不如美國?飛機性能不如美國?還是武器裝備不如美國?可能還會有更多人說,是德國的整體國力不如美國所導致。
如前所述,德國曾經擁有全世界素質最好的空軍,這點首先反映在德國的飛行員上,尤其是戰鬥機飛行員。就算是到了德國戰敗75年後的今天,全世界擊落敵機數目最多的前100名王牌飛行員,都還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空軍一手包辦。這世界前百名王牌飛行員當中,最強者莫過於打下352架敵機的哈特曼(Erich Hartmann)。
相比之下,蘇聯頭號王牌飛行員科日杜布(Ivan Kozhedub)和英國頭號王牌英雄帕特爾(Pat Pattle)就遜色許多,分別取得60架與51架的空中戰果。而美國第一名的王牌英雄龐德(Richard Bond)更是可憐,只取得40架的擊墜紀錄。所以德國飛行員素質普遍來看,一點也不輸給同盟國飛行員,尤其不輸美國飛行員。那麼德國空軍的飛機,是否就真的輸給美國呢?
德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將噴射戰鬥機投入實戰的國家,包括F-86與MiG-15等美蘇兩國冷戰時代的代表性機種,通通都有梅塞施密特Me 262噴射戰鬥機的影子。可見德國在飛機設計上不只不輸給美國、蘇聯,而且還領先了一個世代。裝備給德國空軍的V-1飛行炸彈,則是歷史上最早的巡弋飛彈,改寫了人類的戰爭模式,又怎能說德國空軍的裝備不如美國?
被忽略的德國盟友們
唯一比較讓人信服的理由,是德國的整體國力,尤其是工業生產力不如美國。畢竟德國空軍的敵人不是只有美國陸軍航空軍或美國海軍航空隊,而是整個美利堅合眾國。從1939年到1945年,美國生產的飛機數量30萬3,665架,德國則是12萬又738架,前者為後者的兩倍以上。靠著來自美國的援助,英國和蘇聯也才能撐過納粹的凌厲攻勢,成為二戰的最終戰勝國。
德國空軍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縱然能駕駛著Bf 109、Fw 190或者Me 262等優秀機種,在空戰中擊落數十架B-17、B-24、B-25、B-26、P-47或者P-51等美軍轟炸機、戰鬥機,可美國龐大的工業能力都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彌補這些戰損。相反的是,德國空軍基本上是打掉一架就少掉一架,完全沒有與美國相抗衡的國力。
另外一個證明德國生產力不足之處,在於他們對轟炸機發展的忽視。He 111也好,Do 17還是Ju 88也罷,都是載彈量相對有限的雙引擎中型轟炸機,根本沒有辦法透過戰略轟炸給盟國帶來足夠的威嚇力。英國能贏得不列顛空戰的一個關鍵原因,並不是因為皇家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比較優秀,而是因為德國空軍轟炸機的不給力。
可見生產力不如美國,是大家公認德國打不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然而歷史真的有那麼簡單嗎?其實回到75年前的時空背景,整個歐洲大陸除了蘇聯這個交戰國,還有瑞士、瑞典及梵諦岡等中立國外,基本上不是德軍佔領下的淪陷區就是與納粹德國結盟的軸心國。換言之整個歐洲大陸的天然資源與人力,尤其是以斯拉夫人為代表的奴工,都可為德國有效動員來對抗美國。
更重要的是,參加軸心國的歐洲國家,包括義大利在內都有獨立的空軍能和德國空軍並肩作戰。尤其是以義大利、羅馬尼亞、芬蘭還有匈牙利為代表的四個歐洲國家,都還有規模不算小的航空工業能力。假若德國能夠有效運用這些國家的空中武力和航空工業,肯定能發揮出不下於美國的戰鬥力與生產力。那麼德國又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沒有將歐洲軸心國的航空戰力整合起來為己所用呢?
對中東歐民族的種族偏見
首先是納粹的種族主義教條,讓以戈林為代表的德國空軍領導階層不認為歐洲的盟友們,尤其是中東歐的盟友們有發展空中武力的必要。畢竟希特勒始終認為,廣大的俄羅斯是亞利安人的生存空間,中歐和東歐國家則是德國的糧倉和天然資源生產中心。羅馬尼亞有廣大的油田,匈牙利則除了油田外還有鋁土礦,都是發動德國戰爭機器所不可或缺的資源。
羅馬尼亞人與匈牙利人看在希特勒眼中,雖然不是像猶太人那樣應該被趕盡殺絕,或者如斯拉夫人那樣必須永世當亞利安人的奴工,但還不至於像北歐人或西歐人那般能與德國人享有平等的種族地位。所以即便這兩個國家從30年代起就發展出不下於加拿大的航空生產力,戈林元帥仍不認為他們有資格發展獨立自主的空中武力,而是應該把他們的資源優先提供給德國空軍使用。
擁有航空工業能力的國家,還不是只有羅馬尼亞跟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與南斯拉夫王國都能打造和生產自己的飛機。比如捷克斯洛伐克的阿維亞(Avia)B-534雙翼戰鬥機就十分優秀,擁有極高度的靈活性與空中纏鬥能力。至於由塞爾維亞王室主導的南斯拉夫王國,則連下單翼全金屬的IK-3戰鬥機都研發出來了,完全符合40年代初期的時代潮流。
然而納粹黨痛恨斯拉夫民族,哪怕是波蘭、捷克以及塞爾維亞等反對共產主義的斯拉夫民族也不例外,下令將波蘭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和南斯拉夫王國全部解散掉。捷克斯洛伐克被拆解成兩半,斯洛伐克在蒂索(Jozef Tiso)領導下成為法西斯國家,捷克則是以波西米亞與摩拉維亞保護國名義直接併入第三帝國的管轄之內,前面提到的阿維亞公司也只能替德國空軍生產戰機了。
南斯拉夫王國同樣在德國、義大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四個軸心國聯合進攻下瓦解,並依據各佔領國利益還有其內部的民族差異被徹底拆解。其中只有克羅埃西亞因為過去奧匈帝國統治的時代,立場上一直比較親近同屬日耳曼人的奧地利,且又信奉天主教而非基督教的關係,被希特勒破例允許獲得類似斯洛伐克共和國的主權國家地位,並得以保留空軍編制。
斯洛伐克與克羅埃西亞都出過傑出的飛行員,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對蘇聯發起侵略後,也曾動員過兩國的飛行員來彌補本身人力上的不足。尤其是戰鬥機飛行員,都被併入全球頭號王牌飛行員哈特曼所在的德國空軍第52戰鬥機聯隊(Jagdgeschwader 52),其中斯洛伐克人組成第13中隊,克羅埃西亞人組成第15中隊投入戰鬥。
第13中隊和第15中隊的表現都相當優秀,尤其是來自第15中隊的杜哈維克(Mato Dukovac),更創下擊落44架蘇聯戰機的紀錄,成為克羅埃西亞最強的王牌飛行員,其擊落數字甚至比美國的頭號空戰英雄龐德多了四架。然而斯洛伐克人與克羅埃西亞人終究是納粹德國眼中的劣等民族,在部隊中飽受歧視的他們最終出現了大量的陣前倒戈事件,就連杜哈維克也都投向了蘇聯的懷抱。
被浪費掉的維琪法國空軍
納粹德國病態般的種族政策,導致大多數中東歐的國家空軍沒有辦法被有效即時的投入戰場,斯拉夫的優秀飛行員更出現大規模叛逃事件。本來應該堅決反共的斯洛伐克飛行員和克羅埃西亞飛行員,不是在英國及蘇聯號召下參加了1944年8月的斯洛伐克大起義,就是駕機投效狄托(Josip Tito)的共產黨游擊隊,成為戰後創建南斯拉夫人民空軍的元老級人物。
那麼那些被納粹德國定義為可與亞利安人平起平坐的北歐、西歐與南歐國家在戰時與德國空軍的合作情況又是否有比較好?種族歧視的情況確實是有改善不少,可政治上的歧視還有不信任卻依舊存在。比如法國空軍在1940年的法蘭西戰役期間擁有4,900架飛機,但卻只有不到1/4的力量被投入於與德國空軍的戰鬥,換言之投降後的法國空軍兵力依舊完整強大。
然而希特勒卻不懂如何運用法國空軍的戰力,還一度想要把這隻分散於法國本土以及非洲、東南亞殖民地的空中力量解散掉。最終是維琪法國領袖貝當元帥出面據理力爭,才讓德國佔領軍打消解散法國空軍的念頭。然而在1940年7月到10月的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還是沒能將維琪法國空軍動員起來投入與皇家空軍的戰鬥。
從1942年11月美軍發起「火炬行動」(Operation Torch)時,一度遭遇維琪法國空軍頑強反抗,甚至還以老舊的Hawk 75戰鬥機和美國海軍F4F野貓艦載機打了好幾場精彩空戰的情形來看,法國飛行員是完全可以轉化為德國空軍盟友的。更何況法國淪陷後不久,邱吉爾就對地中海凱比爾港的法國海軍艦隊發動空襲,引發了法國飛行員對英國的民族仇恨。
如果德國空軍在不列顛空戰爆發之初,就迅速把法國空軍投入於對皇家空軍的戰鬥,哪怕最終德國沒能登陸英國,也能給皇家空軍帶來毀滅性的傷害。而在德國輸掉不列顛空戰之後,英國皇家空軍雖沒能力大規模空襲德國本土,卻轉而將目標指向距離較近的法國。眾多法國平民被英軍投下的炸彈殺死,可希特勒還是沒能把對英國義憤填膺的維琪法國飛行員動員起來。
希特勒對法國人不放心,限制維琪法國空軍的發展,且讓他們集中兵力於中東、北非還有西非的法屬殖民地,抵禦英美盟軍在地中海的反攻行動。所以當德國入侵蘇聯的時候,他們無法將擁有龐大工業基礎的維琪法國空軍投入到東線戰場上。維琪法國的飛行員戰技優秀又堅決反共,如果再把近300架先進的迪瓦丁(Dewoitine)D.520戰鬥機算進去,法國空軍的戰鬥力不可低估。
然而納粹德國沒有動員法國空軍參加東線作戰,而且還嚴格禁止維琪政府在法國本土地區部署D.520戰鬥機,以防止駐法的德國空軍遭到威脅,雙方隔閡始終存在。反倒是流亡英國的自由法國領袖戴高樂,派遣法國戰鬥機飛行員加入蘇聯空軍,組織有名的諾曼第-涅門航空團(Normandie-Niemen Regiment),成為史達林在東線戰場上打擊法西斯的王牌空中勁旅。
與芬蘭空軍關係貌合神離
維琪法國之外,北歐的芬蘭也是一個對德國而言看似可靠的盟友,至少在進攻蘇聯方面是如此。芬蘭之所以能成為德國抵抗蘇聯的可靠盟友,並不是在於芬蘭反對蘇聯的意識形態,而是因為蘇聯曾在1939年11月發動冬季戰爭侵略芬蘭。而冬季戰爭時的芬蘭空軍,居然以不到200架飛機的規模,創下擊落200架蘇聯戰機的紀錄,還額外摧毀了停在地面上的105架敵機。
雖然在戰場上給蘇聯帶來慘重損失,芬蘭國防軍總司令曼納海姆元帥知道芬蘭是一個小國,長期與蘇聯打下去沒有好處,於是決定見好就收,以割讓土地的方式說服史達林在1940年3月結束冬季戰爭。直到1941年6月25日,即希特勒對蘇聯發起進攻的三天之後,芬蘭宣佈發起繼續戰爭,希望藉由與納粹德國並肩作戰來收復失土。
然而芬蘭參加東線作戰,進而配合德軍包圍列寧格勒之目的,就單純只是要把冬季戰爭失去的土地討回來,不是認同納粹的意識形態。芬蘭身為一個北歐民主國家,對納粹的種族學說本來就相當排斥,而且對德國也沒有什麼好感。雖然曼納海姆曾在1918年的芬蘭獨立之際,邀請德意志帝國軍隊進入芬蘭圍剿蘇俄紅軍,可芬蘭人民卻普遍將德軍視為侵略者而非解放者看待。
等到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應協約國要求把部隊撤出芬蘭時,老百姓是非常高興德國人從自己國土上離開的。而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與蘇聯的關係卻也不總是相互對立。與之相反的是,雙方還曾經在1939年8月23日互相結為盟友,一起瓜分了整個東北歐。當蘇聯發起冬季戰爭時,希特勒曾拒絕向芬蘭伸出援手,因為他同意把芬蘭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
冬季戰爭期間的芬蘭軍隊,反而是靠來自英國、法國以及美國等同盟國家的大力援助才得以抵禦蘇聯入侵。比如颶風式戰鬥機、格鬥士戰鬥機、布倫漢姆式轟炸機是英國貨,水牛式戰鬥機是美國貨,M.S. 406戰鬥機則為法國貨,只有G 50戰鬥機是由軸心國義大利提供。德國人在冬季戰爭期間坐視蘇聯入侵芬蘭,曼納海姆與芬蘭人民都是看在眼裡的。
所以曼納海姆在繼續戰爭中嚴厲限制芬蘭軍隊的作戰範圍,只以收復過去被蘇聯奪去的土地為參戰目標,絕對不隨便向卡累利阿、雷巴奇半島、薩拉、漢科還有芬蘭灣四座島嶼等失土以外的其他蘇聯土地進軍。曼納海姆這麼做,就是考量到未來如果戰況丕變,他還有讓芬蘭與蘇聯和解的本錢。而在戰場上,其實德國空軍與芬蘭空軍的協調亦相當失敗。
由於蘇聯的領土實在是過於遼闊,兵力有限的芬蘭空軍無法為地面的同袍提供空中支援,只能向德國空軍求助。然而德國空軍往往自己也忙得焦頭爛額,沒法提供友邦協助。德國的空中支援,往往要曼納海姆元帥厚著臉皮親自向德軍參謀書通之後才會下來,令芬蘭軍隊怨聲載道。無論是陸軍還是空軍,德國與芬蘭軍隊都無法建立起並肩作戰的同袍情感,埋下了曼納海姆倒戈蘇聯的伏筆。
完全被低估的義大利空軍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義大利空軍這個德國空軍在歐洲戰場上戰鬥力最強的盟友。義大利王國不只是與德國、日本同等級的軸心國集團發起國,還產生了杜黑(Giulio Douhet)般的世界空權先驅,從各方面來看應該都有實力超過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斯洛伐克以及克羅埃西亞的航空工業實力,給德國帶來最有效的幫助。
1940年6月剛參戰時的義大利空軍,擁有數量多達1,796架的作戰機種,其中783架為轟炸機,594架為戰鬥機。然而如此可觀的帳面兵力,實際上多是由飛雅特(Fiat)CR. 42和CR. 32等雙翼機組成,稱得上先進的下單翼全金屬戰鬥機只有115架飛雅特G. 50戰鬥機與156架馬基(Macchi)MC. 200。轟炸機方面,也只有594架薩沃亞·馬爾凱蒂(Savoia-Marchetti)SM. 79算有些戰力。
義大利雖然有24家飛機生廠商與四家發動機設計公司,但是航空產能卻遠遠不如英國、法國、德國、蘇聯與美國等其他列強。進入40年代以後,多數義大利的飛機在設計上也嚴重落伍,生產線上的員工甚至可以用雙手組裝完成,比如SM. 79轟炸機的機翼,就是全部由木頭打造。全憑雙手組裝的飛機,自然生產速度緩慢,質量也不免引人懷疑。
另外一項義大利飛機比較大的問題,在於他們使用的發動機多採用老舊的放射狀設計,沒有採用40年代起流行的線形設計。義大利航空工業無法發展超過1,000匹馬力的發動機,也無法滿足墨索里尼當局在1939年提出生產12,885架飛機和22,542座發動機的需求。缺乏充足訓練與後勤體系的義大利空軍,無論是在地中海還是東線戰場上都只有一半的飛機可飛。
戰術層面上,義大利飛行員展現出了義大利陸軍、海軍所沒有呈現出來的積極性與進取心,並贏得德軍戰友們難得的敬佩。可是飛機質量難以改善,卻讓義大利空軍始終難以提供德國空軍他們所需要的援助。後來義大利設計師卡斯托爾蒂(Mario Castoldi)提出建議,將Bf 109E使用的DB 601發動機裝到MC. 200上,發展出馬力達1,050批的MC.202戰鬥機。
MC. 202稱得上是二戰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機種,而且後來卡斯托爾蒂還將更先進的DB 605發動機裝到MC.202上,發展出名為MC.205的衍生型戰鬥機。不過義大利生產發動機和飛機的速度還是過於緩慢,沒有辦法滿足德國還有義大利空軍的戰場需求。MC.202與MC.205碰到颶風式戰鬥機或P-40戰鬥機還可以一搏,碰到P-51野馬式戰鬥機完全是只有被打的份。
德國空軍第2航空艦隊司令厲秋芬(Wolfram von Richthofen)元帥,是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老手,深知聯盟作戰的必要性。他曾向戈林元帥提出以G. 50為基礎,幫助義大利發展新機種來抵抗美軍P-51戰鬥機的建議,並表示德國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向義大利提供新型發動機而已。結果這樣的決定,完全被戈林元帥當成了耳邊風。
拒絕向盟友提供先進裝備
從上面的幾個案例來看,真正導致德國空軍失敗的原因是病態的種族偏見還有對盟邦的不信任。或許身為一戰王牌飛行員的戈林,對德國空軍的表現太過於自信,相信手下子弟兵能在接下來和同盟國的戰爭中「一夫當關,萬夫莫敵」。而且除了他之外的德國空軍高層,乃至於德國的航空工業又過於短視近利,不願意輕易向友邦空軍提供幫助。
比如義大利空軍在發展貝瑞達(Breda)88俯衝轟炸機失敗後,德國馬上就向義大利提供大名鼎鼎的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可是提供給義大利的司徒卡轟炸機,卻是次一代的Ju 87B型俯衝轟炸機,並非是與德國空軍同等級的Ju 87D型或者R型。由於德國沒有向義大利提供足夠的機上無線電通訊設備,所以德義兩國空軍雖曾多次執行混合編隊,但是在戰場上的通訊卻極度的不協調。
德國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沒有應義大利空軍的要求提供早期預警雷達,顯見納粹當局即便是對義大利這個法西斯祖師爺都相當吝嗇。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芬蘭身上,不過芬蘭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卻遠優於義大利軍隊,因此當曼納海姆於1943年1月派遣空軍司令倫德奎斯特(Jarl Frithiof Lundqvist)訪問柏林後,戈林元帥終於同意向芬蘭空軍提供Bf 109G戰鬥機和雷達系統。
從1943年3月到1944年8月,共有162架的Bf 109G被移交給芬蘭空軍。.有了這批Bf 109的芬蘭飛行員如魚得水,在空戰中擊落了多達663架的蘇聯飛機,本身則只損失27架。這確實是空戰史上的奇蹟,可惜德國給他們先進機種的速度實在太慢,結果曼納海姆看到德軍在東歐戰場上大勢已去,居然在1944年9月調轉槍口幫助蘇聯紅軍驅逐納粹。
除Bf 109G外,還有24架Ju 88轟炸機、23架Ju 87俯衝轟炸機以及23架Fw 190戰鬥機一起跟著芬蘭投入蘇聯懷抱。其他中東歐的軸心小國,被德國忽視的情況更慘,德國一開始認為這些國家沒有航空工業,根本打從心底裡面瞧不起他們。等到發現他們生產的飛機還不錯用後,又認為這些國家只配為德國生產飛機,根本不認為他們該有自己的空軍。
比如當匈牙利在30年代中期向德國尋求協助,希望能在國內授權生產先進的戰鬥機時,德國方面只允許匈牙利生產已經老舊的He 51雙翼戰鬥機。深受德國污辱的匈牙利轉而與義大利合作研發鷹式(Heja)戰鬥機,然而此一機種在進入40年代以後還是嚴重落後,根本無法發揮戰力。直到1941年匈牙利加入軸心國,德國才允許匈牙利在國內打造Bf 109等先進作戰機種。
然而德國與匈牙利的地位並不平等,根據雙方面達成的協議,匈牙利境內生產的Bf 109戰鬥機和Me 210攻擊機當中,必須要有多達2/3的數量優先提供給德國空軍。匈牙利皇家空軍雖然英勇作戰,甚至還多次與羅馬尼亞皇家空軍、斯洛伐克空軍與德國空軍共同攔截轟炸巴爾幹半島的美軍B-17和B-24轟炸機,卻只能使用自己本土生產飛機當中的1/3。
平等相待才能發揮聯合戰力
維琪法國、義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匈牙利、克羅埃西亞與斯洛伐克等軸心國空軍,沒有一個不在盟軍進入反攻階段後陣前倒戈,背叛了納粹德國。這對戰前高喊泛歐洲主義,呼籲歐洲人團結起來對抗共產主義和猶太資本主義的希特勒而言不免是一大諷刺。從這點來看,希特勒對軸心國友邦的提防,包括義大利的提防看起來都不是沒有道理的。
像法國、芬蘭還有羅馬尼亞,都有在歷史上被德國侵略的記憶,若非是有反對英國或反對蘇聯的現實需求,是絕對不會與納粹政權合作的。比如擁有龐大航空產業的羅馬尼亞,就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跟德國大打出手的經驗,而起國土還曾經被佔領過。而且一戰結束後相當一段時間,其實羅馬尼亞王國的立場一直是比較親近法國及英國的,並沒有和德國結成同盟的打算。
雙方的關係在1941年進攻蘇聯後雖有所改變,還一起抵抗轟炸羅馬尼亞油田的美軍轟炸機,但是德國卻沒有藉此機會修補與羅馬尼亞的關係。比如德國拒絕讓羅馬尼亞授權生產Ju 87俯衝轟炸機,導致羅馬尼亞皇家空軍決定以IAR 80戰鬥機為基礎設計IAR 81俯衝轟炸機。IAR 80雖然是設計良好的戰鬥機,但是把戰鬥機改裝為俯衝轟炸機本來就是異想天開的想法,整個計畫最終失敗收場。
1939年的加拿大,全年度只能生產60架輕航機,完全生產不出如IAR 80般的優秀飛機,航空產能遠比不上羅馬尼亞跟匈牙利。可是在英美的大幅度投資下,1942年的加拿大已經可以生產3,622架飛機,包括四引擎的蘭卡斯特戰略轟炸機,遠遠輾壓羅馬尼亞與匈牙利的航空工業產能。如果德國能從1940年起就重視這些盟國的航空武力發展,肯定後來的歷史發展會非常不一樣。
德國空軍無論再強,憑一己之力終究無法同時面對西線的英美盟軍,還有東線的蘇聯空軍。如果能夠讓歐洲盟友擁有獨立自主的空軍,甚至於獨當一面的航空工業能力,想想看他們能為德國分散多少來自盟軍的壓力。尤其德國打著泛歐主義旗號,更是能輕易將資本主義的美英及共產主義的蘇聯打成外力力量,號召全歐洲國家團結在自己的領導下。
失敗的原因,終究還是來自於納粹黨人自身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讓正確該走的路給英美盟軍學去了。從美國在中國戰場上建立中美空軍混合團,還有英國皇家空軍收容波蘭與捷克飛行員的事蹟來看,心胸寬大與追求平等的國家終究會取得眾望所歸的勝利。就連弱小的中華民國空軍,也曾設法為金九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培育飛行員,同樣的心態偏偏就是沒能在德國和日本的身上看到。
所以到了今天,領導北約還有歐盟的空中力量仍舊是美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即便德國已經是一個獲得重生的民主國家。川普個人的孤立主義心態,乃至於美國將戰略重點轉向亞洲,都將給德國空軍一個重新領導歐洲,或者與法國還有英國皇家空軍合作一起領導歐洲的機會。尤其是面對俄羅斯的潛在威脅,希望德國能記取二戰時代的教訓,不要讓同樣的悲劇重演。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