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光對自然也是一種污染!擾亂生物行為模式,科學家呼籲認真看待光害

2020-11-03 18:40

? 人氣

最新研究顯示,愈來愈廣泛的人造光和燈照時間延長,大大影響生物的活動模式。研究團隊呼籲,人們應該認真看待人造光的影響,因為這也是一種汙染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英國艾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團隊日前在《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發表研究報告,分析晚間人造光造成的生物影響。他們發現,全球人造光的分布範圍和密度每年成長約2%,影響可與氣候變遷比擬,非常多物種的賀爾蒙分泌、繁殖週期、活動模式和食物鏈都受到影響。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團隊檢視126份研究報告評估人造光的影響範圍,包括昆蟲減少授粉,草木提早開花,海鳥撞上燈塔,海龜誤把燈光當作夕陽、在內陸迷路。而在所有納入研究的物種體內,研究團隊發現調節生物鐘的褪黑激素(Melatonin)都減少了,這也是晚間出現的人造光的影響。

無論是日行性或夜行性動物,牠們的行動模式都出現變化。多在晚間覓食的齧齒類活動的時間縮短,鳥類則提早出外捕食。儘管光害帶來的影響不全是壞處,例如植物在夜晚的燈光下生長更加快速,一些蝙蝠也更加活躍,然而整體而言,人造光擾亂了生物活動,尤其是趨光性昆蟲,他們會衝向高溫的燈泡或高速移動的車燈。

艾克塞特大學環境與永續學系教授加斯頓(Kevin Gaston)是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說這份報告最突出的部分,就是指出人造光影響有多麼普遍,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動物到植物的行為都出現變化,「我們要開始用思考氣候變遷的方式,來思考燈光」。

地球的衛星照片顯示,人造光覆蓋的面積迅速增加,而且傳統燈泡逐漸被更便宜且更亮的白光LED取代。由於白光和太陽光類似,比單色光源擁有更廣的光譜,每一盞燈對生物造成的效果也更強烈。加斯頓表示,過去10年間,隨著人造光增加普及、其影響也愈發明顯,相關研究也跟著變多。

加斯頓呼籲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應更加注重人造光議題。「目前,我們並沒有對人造光考慮太多,但我們需要思考使用它們的方式。這是另一項污染源。」

他也指出,解決光害的方法無疑是少開燈,這會讓人們省下一點日常開銷,但也需要改變觀念。「照亮夜晚是根深蒂固的人類需求,我們仍然害怕黑暗。將夜晚轉變為類似白天的能力,是我們長久以來追求的目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俞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